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7.83% 中自科技积极打造业绩增长的新动能

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7.83% 中自科技积极打造业绩增长的新动能

中宏网股票9月20日电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自科技(688737.SH)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加大新材料、新能源业务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最终实现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7.83%;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57.36万元。

天然气重卡后市仍较为乐观,催化剂出货量料将延续增长

一般地讲,天然气重卡销量与油气价差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自2023年以来油气价差从年初开始一路走高并维持高价差的时间段较长,油气价差波动幅度相较于以往较为平缓,即使在去年年终最低点处价差也维持在1.5元/kg以上。

同时,当前天然气国内生产量逐年上升,海外进口通道稳定,而且国家能源局也发布政策明确将LNG为燃料的载货卡车等运输车辆纳入《天然气利用管理办法》的“优先类”。可以说,长期天然气重卡燃气供应较为充足,柴油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下降,因此油气价差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

在此趋势下天然气重卡经济性优势凸显,叠加各大重卡生产企业推出燃气车新品为用户带来更多购车选择,进入2024年国内天然气重卡市场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销量创下新高且渗透率显著提升。根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天然气重卡上牌量同比上涨104%至10.9万辆,远超重卡行业的整体增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35%。

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7.83% 中自科技积极打造业绩增长的新动能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设备更新政策补贴力度超预期,有望刺激重卡置换需求。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一方面重卡运营一定年限报废带来自然更新需求,另一方面治超、环保升级淘汰和补贴等非经济因素会将部分更新需求前置,而上述支持措施会对营运类柴油货车报废并更新购置、无报废只更新购置和提前报废均给予较大金额的补贴,并有利于进一步刺激老旧重卡加快更新为低排放重卡。按照东吴证券在《以旧换新政策再次明确,坚定重卡向上趋势》报告中的测算,2023年重卡报废量约72万辆,假设报废回收率不变,到2027年报废回收量增加一倍,则对应报废量增长至144万辆,按照线性趋势稳定测算2024年报废量89.9万辆;同时GDP总量支撑下,若重卡保有量不出现大幅下滑,则报废量增长有望拉动重卡终端销量中枢上台阶。

在天然气重卡渗透率稳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关催化剂产品线的需求也将得到增长,中自科技作为国内尾气处理催化剂龙头企业,其尾气催化剂出货量继续实现高增长。资料显示,当前公司已经配套国内主流知名发动机厂天然气发动机催化剂,并持续拓展新客户,未来天然气重卡销量的增加及新客户的增加将给公司带来进一步的行业红利。

今年5月中自科技发布了《关于自愿披露供应商定点意向书的公告》,公司收到国内某汽车新势力企业关于尾气净化催化剂的项目定点通知书,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与上述客户已签订订单并批量交付产品9800套。本次项目定点体现了客户对公司研发能力、供应链能力及产品质量的认可,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对公司业务拓展和未来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虽然今年8月,全国LNG接货均价为5095元/吨(约合5.1元/千克),较上月上涨6.93%,同比上涨25.4%,期内油气价差较之前收窄至1元左右。但从长期来看,与柴油相比,天然气重卡的运营成本优势仍将持续,基于长期成本考虑部分企业仍有大概率选择天然气重卡,并带动相关尾气催化剂出货量的提升。此外,对于尾气处理催化剂发展情景,相关券商公司也在研报中表示,公司主营催化剂出货量料将延续增长,预计天然气催化剂有望受益于大客户的上量;汽油催化剂则有望受益乘用车大客户放量,并成功拓展其他混动/增程式车型客户带动出货量增长。

紧抓行业发展大势,积极布局新业务开拓成长空间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到2035年,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体能源迈进,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转型提供坚强支撑。本世纪中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支撑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自科技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围绕环保催化剂,大力发展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工业VOCs催化剂,积极探索并深化核心业务的新发展路径。上半年公司大力拓展储能与储能+业务,完成国内和海外双版本工商业储能系统开发并获得对应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海外家储市场开发了机架、壁挂、落地式等一系列家储电池;钠离子电池产品完成产品定型并进行多批次重现验证,完成150kWh级规模试制。

放眼全球市场来看,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加快,国内市场独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逐步理顺,叠加碳酸锂价格下降使得经济性明显改善;欧洲市场户储去库接近尾声,欧盟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规划推动大储建设;新兴市场电价高昂、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光储降价并逐步实现平价,大储及户储均具备较高潜力。可以说当前储能经济性拐点已然到来,全球储能需求快速起量。在此趋势下,中自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布局已然契合了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发展方向,并有望在未来助力公司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根据太平洋证券对工商业储能的测算,预计2024年新增装机规模75GWh,同比增长66.1%。预计2025、2026年新增装机规模为108.3GWh、143.7GWh,同比增速44.4%、32.6%,考虑到国内储能原材料价格见底以及电改背景下配储经济性的持续提升,工商业储能0-1机会已然到来。此外,欧美户用光伏储能渠道库存压力逐步缓解,出口需求持续改善;同时补贴、投资抵税、涨电价等支持政策强化户用项目投资收益属性,且欧美户储整体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长期增长潜力巨大。

当前公司储能产品涵盖低压和高压家储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兆瓦级储能系统;动力电池产品包括低温钠离子电池、高倍率锂电池,可应用于低速车、无人机等长寿命应用场景;氢能源产品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解池催化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等,可应用于固定式发电、热电联供等领域。上述一系列新能源领域的优质产品也有望继续助力公司稳步拓展客户,带来更多业绩增量。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中自科技将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思路,聚焦未来材料、未来能源赛道,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储能系统、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不断打造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高技术壁垒奠定宽广护城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注入发展新活力

公开资料显示,环保催化剂厂商需要掌握贵金属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催化材料等多种催化材料技术和先进的催化剂涂覆技术,并且能够基于对底层催化材料的深度研究,持续进行技术、产品的升级研发以应对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和下游发动机厂、整车厂的降本需求,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经过19年的技术积累,中自科技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和先进涂覆技术等诸多环保催化剂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突破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开发出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新一代尾气处理催化剂。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稀土材料、贵金属材料、固态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等方面开展公共平台建设,形成基于IPD的平台技术开发体系和客户产品开发体系;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实现公司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项目课题征集和揭榜挂帅工作落地;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汇报会议和外部学会交流活动,作为常态化机制,加强了与行业及学术界的联系,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研项目十余项,包括:SOFC电堆技术开发、催化剂工业化量产、新型材料及固态电池工程化技术开发、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用关键材料开发、高分子材料研究等。

在清洁能源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具有发电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强、高温余热可回收等优点,在大型发电、分布式发电及热电联供、交通运输及调峰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最前沿的燃料电池技术。公司SOFC电堆技术开发项目可谓是应时之举,该项目可实现高一致性单电池产品批产、建立完善的单电池指标测试方法和检验标准,并进一步提升产品中试生产能力。

此外,以高分子材料研究项目为例,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引擎,而以无人机为代表的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业在近年期间取得快速发展。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大概有2000家,运营企业接近2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2022年增长了32.2%。中自科技基于各类无人机对复合材料的要求,已初步完成树脂配方研究并有相应的数据,同时通过高分子材料研究项目的实施,相关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已能熟练操作检测分析设备并初步掌握研究方法。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共279项,整体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1.59%,预计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9,500万元以上,新增获取授权专利30件以上,市场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综合来看,中自科技尾气催化剂的出货量与国内份额持续提升,叠加乘用车大客户放量,并积极拓展其他混动/增程式车型客户,有望受益混动乘用车销量高增长及其国产替代需求。同时,基于其底层核心技术的延伸与开发,公司在工业催化、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储能与储能+等方面积极布局,拓展更大成长空间。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