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11 年前,张一鸣是如何选择算法这条路的?(2)

一、信息组织能力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哪。

二、自制力强,有规律的整理并能控制好 RSS 源的数量。

显然,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用户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愤慨的 Google Reader 用户多是媒体从业人员。一款本该面对大众的产品却只能满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就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在我使用过一段 Google Reader 后,就已经不看好它的前景。这里订阅模式对用户要求太高,用户需要自己去想好 " 我喜欢什么,我订什么 "。

对于那部分有一些兴趣但不是太喜欢的内容到底是订是不订,这也够让用户纠结的。比如我并不想看来自 36 氪所有文章,我只想看其中跟移动互联网有关的。那我到底是订还是不订呢?

所以,我认为这个订阅过程的用户体验就很不好。

不能否认,作为 " 订阅模式 " 代表的 Google Reader 的离去多少还让人感到遗憾。相比依靠人工仅从门户网站获取资讯,订阅模式其实进步了,但很明显还没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资讯需求。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将成为 Google Reader 的替代品?我和我的团队回答是的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已经有不少人在比较甚至质疑,个性化推荐靠不靠谱?机器推荐能不能比人工推荐靠谱?,我想说,一款产品选择什么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资讯需求。Google Reader 今天的离去,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

不过,我觉得拉里 · 佩奇(Google CEO)很有魄力,关闭了叫好但没希望的产品,一定会在别的方面做的更好。

11 年前,张一鸣是如何选择算法这条路的?

拉里 · 佩奇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