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大博医疗“软硬”兼备

大博医疗“软硬”兼备

一颗结构精巧的髓内钉,可支撑起骨折患者重新前行的希望;一个看似简单的椎间融合器,可让一位饱受“折腰”之苦的病人再次挺直腰杆……在骨科植入类高值耗材这片领域里,大博医疗砥砺前行数十年,坚持锤炼创新研发的“硬功夫”,提升服务临床的“软实力”,书写了国产替代“从0到1”的故事。

啃下“硬骨头”

2004年6月,在日本国立千叶大学骨科研究室进修的林志雄遇到了人生的选择题:是顺着家人的期盼,研读医学博士?还是回国“下海”,踏入医疗器械市场?

带着这道选择题,林志雄回国进行了一次骨科产业链大调研,让他最终下定决心:回国创业。

“当时国内骨科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林志雄回忆,他调研发现,彼时国内骨科器械产业刚刚起步,但以仿制为主,产品比较粗糙,少有自主创新。

“我能够,也一定要做得更加专业,让患者用上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林志雄立下目标。

同年8月,大博医疗成立。如何改变以仿制为主的产业现状,填补国产的空白?这是当时摆在林志雄面前的巨大挑战。

“当时,骨科手术需要用到的一把小小持骨钳都得靠进口,价格得2万元,顶得上当时一辆摩托车的价格了。”林志雄说,减轻患者的负担,是他最迫切的愿望,“但当时没技术,做不出来,只能干着急。”

研发——林志雄意识到,只有潜心研发,实现技术突破,才能让“中国骨”真正“硬”起来。

自主研发壁垒高、周期长、投入大,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的易事。林志雄采用了稳扎稳打的策略,瞄准创伤类植入耗材的细分领域,从熟悉手术步骤的基本功做起。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