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AI续文脉 芸帙焕新颜!三部门发文部署“数字中文”建设(3)

据《天工开物》“乃服篇”还原的宋代织布作坊蚕桑工艺裸眼3D效果图

“我们这项技术以专业史实为制作标准,完成了织布花机的三维立体还原,还原了1800根经线的纺织。”中关村论坛展台现场,中科数字商务总监封旭阳向南都记者介绍,目前该项技术已覆盖了包括首都图书馆在内多家文化公共机构的数字基建体系,“我们希望能以AI技术赋能古籍数字化、具象化,为非遗传承提供新路径,助力珍贵的古籍赓续文脉、重获新生。”

埋首晴虹下,芸帙焕新颜。

南都记者观察到,当前以AI交互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让中文古籍在文物价值外呈现越来越多古文本身的学术、文化价值。以封旭阳提到的首都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为例。记者获悉,今年初,首图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平台就已正式上线,读者可以通过数据库,从“版本”“版式”“装帧”等了解古籍,在“珍品赏析”中看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古籍中的书写风格。在“古今对读”中,在线实时将古籍转换成简体字、横版阅读,自动给文章断句。

AI续文脉 芸帙焕新颜!三部门发文部署“数字中文”建设

其中特别惊艳的一个版块是古籍专题库中的“微剧场”,由首都图书馆联合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利用通义万相视觉生成大模型,以明万历刻朱氏玉海堂印本《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为蓝本,通过AIGC技术生成“游园惊梦”的短片,为首图读者提供最接近原本的梦幻视觉呈现。首都图书馆也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

创新实践风起云涌,政策指引更须前瞻助力。

31日的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就提到,为积极应对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将发挥古籍整理智能化关键技术优势,针对古汉语信息处理任务“低资源”“富知识”的特点,以解决领域知识学习需求为核心任务,使用1.8B(18亿)参数量,训练出理解力强、准确率高、应用场景丰富的“AI太炎”古汉语大语言模型。

刘培俊亦表示,未来在技术创新应用上,要发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作用,加快领域大语言模型应用试点,确保规范安全,示范应用;研制面向人工智能的语言资源建设、管理、应用标准,特别是语料和数据质量评价标准等。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