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大额股权再登变卖台 中原银行业绩增长下暗藏隐礁

大额股权再登变卖台 中原银行业绩增长下暗藏隐礁

一边是多笔大额股权现身拍卖平台,试图寻觅买家;另一边,宣布重启分红,却因超低派息比例,陷入舆论旋涡。近段时间,中原银行被推向了风口,穿透这些表面现象,深入剖析2024年度业绩经营情况可以发现,过去一年中原银行盈利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增利不增收”、贷款集中度持续攀升以及个贷不良走高所暴露出的风控短板,都对中原银行带来了不小挑战。起始于中原腹地,一路成长为万亿级城商行,中原银行如何破局,还需要时间来考验。

大额股权再登变卖台 中原银行业绩增长下暗藏隐礁

多笔大额股权被变卖

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中原银行的11笔大额股权正在变卖中,合计变卖金额约5.94亿元。

此次变卖股权的“大户”为被执行人河南海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海菱实业”)持有的洛阳银行2.43亿股股权及孳息。随着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落地,这笔股权现折后成为中原银行2.81亿股股权及孳息。

另有一笔上亿股大额股权为开封市兰尉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尉高速”)所持有,这家公司原本持有平顶山银行3.33亿股股权及孳息,现折后成为中原银行2.01亿股股权及孳息。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早在今年1月23日、2月14日,兰尉高速持有的中原银行股权就分别经历了一拍和二拍。一拍时,起拍价为1.35亿元,虽然有1411次围观,但最终因无人报名而流拍;二拍的起拍价下调至1.08亿元,但最终也因无人出价而流拍。如今,变卖价格与二拍价格保持一致,预计5月6日上午10时结束,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这笔股权迎来了超4700次围观,暂无人报名。

除了上述两笔大额股权之外,中原银行另有多笔股权变卖信息同时上线,也试图在市场中再次寻求买家,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被变卖的股权同河南海菱实业、兰尉高速一致,均来自于相关公司原本持有合并前银行股权,在合并完成之后折算成了中原银行相应的股权及孳息。

如,被执行人河南坤元商贸有限公司持有平顶山银行1.82亿股股权及孳息,现折合成中原银行1.1亿股股权及孳息;怀来县子宇贸易有限公司持有平顶山银行1.72亿股权及孳息,现折合成中原银行1.04亿股股权及孳息;河南领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持有平顶山银行1.47亿股股权及孳息,折合成中原银行0.88亿股股权及孳息等。

中原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由13家城商行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分支机构网点覆盖全省的省属法人银行。在成立不足三年后,该行于2017年7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22年中原银行吸收合并了省内的三家银行,资产规模跻身万亿城商行之列。

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包含平顶山银行、洛阳银行等被吸收合并银行在内的有关中原银行股权拍卖的信息超600条。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当前整体经济形势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普遍降低,加之银行业竞争激烈,且上市银行普遍股价跌破净资产值。银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较多,投资者在选择时会更加挑剔,对中原银行股权的需求相对不足。

业绩增长下暗藏隐忧

不久前,中原银行交出了2024年度“成绩单”,过去一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59.55亿元,同比减少0.9%;归母净利润34.46亿元,同比增长7%,“增利不增收”,资产规模达到了1.3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187.51亿元。对于经营表现,中原银行总结为,“这一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经营发展持续向实向好”。

这一评价是基于与2023年业绩的对比,2023年,中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61.83亿元,同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32.21亿元,同比减少11.8%。

虽然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但仍有一些风险不容忽视,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2.02%,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但住宿和餐饮业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约0.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约2.35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住宿餐饮的消费表现乏力,企业回笼资金较慢,不良率有所上升。

零售业务层面,个人不良贷款余额约78.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约4.81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约0.12个百分点至2.97%。中原银行称,“个人不良贷款增加主要由于部分个人客户受经济环境影响收入大幅下降,还款能力减弱”。

除了资产质量,贷款集中度的走向也是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指标,截至2024年底,中原银行的十大单一借款人借款余额共计358.15亿元,占资本净额的37.6%,与2023年末占比33.4%相比出现上升,表明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少数借款人集中。单一最大借款人借款余额达73.35亿元,占资本净额的7.7%,相较于2023年的7.5%也有所增长。

对于贷款集中度的上升,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这些大额借款人出现经营困境或信用违约,银行的资产质量将受到影响,也意味着,中原银行在把控信贷风险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中原银行应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并建立基于业务的中后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控制企业信贷的风险。

低派息背后的发展之困

在上市银行的经营版图中,回馈股东向来是重要一环。4月10日,中原银行宣布将于8月5日派发2024年末股息,每10股派现0.12元,合计派发股息4.39亿元(含税)。这一消息备受瞩目,是因为距离中原银行上一次向普通股股东分红,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尽管重启分红是个积极信号,但这次的分红方案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根据中原银行此前公布的公司章程:在确保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本行年度利润分配时,最近三年现金分红累计分配的利润应不少于本行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按中原银行最近三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实现的累计归母净利润为103.2亿元计算,近三年的年均归母净利润是34.4亿元,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就是10.32亿元。而此次中原银行仅派发4.39亿元股息,占2024年净利润的比例仅为12.7%,远低于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直言,分红比例低说明中原银行现阶段需要保留更多现金来处理自身的问题,或者说消化并购的资产,银行股权的投资者,大部分是希望分红的价值投资者,分红减少会削弱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没有能力履行公司章程,应和投资人说明情况,做好沟通。

“持续多年不分红,会严重影响投资者持有的信心”,廖鹤凯指出,特别是在机构定价的港股市场,不分红导致股价长期破净、股价一路走低,降低了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不利于后续的融资和资本运作。中原银行此次低比例分红是有所突破,预计后续的分红政策会更加开放,分红比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中原银行的分红比例远低于公司盈利增长,主要原因是银行需拨备或留存部分利润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王红英进一步指出,从客户投资角度而言,由于分红比例偏低,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战略存有疑虑,这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长远来看,该行首先需控制不良资产规模,提高业绩表现,才能逐步提高股东分红比例,符合公司章程的要求与规定,这样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满足股东的合理回报期望。

针对盈利能力提升,后续如何保持分红的延续性、稳定性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中原银行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