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营收净利双降正海生物业绩承压与创新突围并存(2)

集采政策不仅压缩了产品价格空间,还改变了市场结构。以口腔修复膜为例,公立医院与民营机构的价差缩小,导致公司需重新调整渠道策略。尽管在已集采的24个省份中选,但以价换量的效果尚未充分体现。

正海生物长期依赖两大传统产品,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未显著提升。尽管在研项目如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乳房补片等持续推进,但短期内难以贡献收入,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弱。

新产品布局与战略调整

2024年初上市的“海昱”活性生物骨成为最大亮点。该产品是国内首个含rhBMP-2(具有胶原特异结合能力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填充材料,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局部高浓度活性因子的精准释放,临床效果显著,目前已完成全国大部分省份挂网,并进入部分医院销售体系,有望在骨科领域打开新增长极。

活性生物骨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公司向骨科领域拓展迈出关键一步。若该产品能在2025年实现规模化销售,或将带动营收结构优化。此外,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预计于2025年提交注册,乳房补片等管线产品亦值得关注。

面对集采压力,正海生物通过优化供应链、压缩销售费用(占营收比32.21%)等方式维持盈利水平。例如,硬脑膜补片毛利率仅下降0.53个百分点,展现了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2025年,口腔修复膜和硬脑膜补片的集采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价格压力将持续存在。正海生物需加速新产品市场渗透,以弥补传统业务缺口。

尽管股价自2023年以来跌幅超50%,正海生物仍推出2500万元至5000万元回购计划,用于股权激励。虽然规模较小,但结合较高比例分红政策,释放了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信心。

业内人士称,短期来看,集采带来的业绩阵痛难以避免;但长期视角下,活性生物骨等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或将重塑正海生物成长逻辑。能否在再生医学领域实现“第二曲线”突破,将是决定其未来估值的关键。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