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千余位国内外专家相聚上海 吸引他们的是“全球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愿景(3)

塞门扎在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主论坛上演讲。

如今,研发能抑制HIF的抗癌药物,已成为一条前沿赛道。未来,这种“从0到1”的重大科学突破是否会诞生在上海?塞门扎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上海取得的生物医药进展令人惊叹,将在未来全球创新药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他看来,这座城市拥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它们正是孕育源头创新的沃土。而在产业界,上海医药企业众多。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就有望研发出“从0到1”的首创新药。

令人期待的是,一批从上海高校实验室迈向产业界的创新策源项目正在进行。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研发的异体通用型CAR-T,就是一例。华东师大教授杜冰介绍,目前市场上的CAR-T细胞产品都属于自体类型,即把患者的T细胞取出来,通过基因工程把CAR(嵌合抗原受体)装在T细胞上,制成CAR-T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种“私人订制”方式使CAR-T细胞无法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高达百万元。

政策推动:新优药械进院提速

创新策源的另一头,是创新药械进医院的“最后一公里”。银诺医药高级副总裁徐文洁介绍,公司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今年入选了上海市第五批“新优药械”产品目录,目前已进入42家上海医院,实现了从创新研发到医院落地的闭环。“过去,新药进全市医院可能要经过几年时间,现在几个月内就能完成。”

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上海推出的“新优药械”支持政策。市政府办公厅去年7月印发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在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我市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械以“应配尽配”原则配备使用。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