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中国核电实现跨越发展 “核能+人工智能”打开新空间

中国核电实现跨越发展 “核能+人工智能”打开新空间

杭州湾畔,九座核电机组如银龙盘踞。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核电站到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见证了四十年来我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站在新起点上,AI浪潮扑面而来,“核能+人工智能”双向赋能将为核能的发展带来新的优势,并有望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198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在浙江海盐县的秦山脚下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3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七个自主掌握核电技术的国家。此后,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建成。在此过程中,我国先后掌握了30万千瓦级、60万千瓦级、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

40年间,中国核电事业快速崛起。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的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装机约1.13亿千瓦,规模升至世界第一。2025年,我国将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在建核电工程建设,到2025年底在运核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认为,核电站投运后,尚需要继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其中包括:利用新技术提高核电站出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操作员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保障设备可靠性,提高核电站利用率;在核电站数字化转型基础上,开发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延长核电站运行寿命。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速度,在核电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赋能安全性、经济性的提升。”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日新月异将为核能的发展带来新的优势,并将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