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加密货币领域富豪绑架案四起 风险链条已延伸至链下生活场景(2)

“这一风险的成因并不单纯依赖于虚拟资产的技术属性,而是与持有者群体的结构特征紧密相关。由于链上资产的流动性强、交易不可逆,犯罪分子往往认为人身胁迫能迅速获取转账控制权,这种攻击成本与潜在收益的高度不对称,由此引发一系列可复制的暴力链条。案件的持续曝光也会使得整个行业重新认识安全这一概念的边界。过去安全常被视为链上交易是否可被篡改、钱包是否会被黑,而真正的风险链条已延伸至链下的生活场景与身份信息。”于佳宁进一步解释道。

谈及这类犯罪类风险事件对于加密货币走势的影响,于佳宁指出,这类事件属于行业成长过程中衍生出私人财富直接暴露所带来的物理安全隐患,对资产价格本身的扰动是有限的,虚拟资产的价格波动仍主要受宏观流动性、政策预期、机构配置行为等核心变量主导。

其他外部因素方面,5月16日美股盘后,因美国政府债务和利率支付比例增加,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全部对美国降级。消息发出后,加密货币等投机性较强的风险资产也曾出现跳水,比特币一度从104000美元上方跌至102600美元附近。

一直以来,以“去中心化”为典型特性的比特币,被认作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货币的数字资产,也是一种基于密码学与共识的新型资产。在多重概念的加持下,比特币价格在较为频繁的高波动中逐步走高,也让市场交易陷入狂热氛围。

风险事件下,市场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加密货币特性?于佳宁认为,比特币所代表的虚拟资产具有极强的制度突破性与技术原生性,其特殊性在于其并非诞生于既有金融秩序之内,而是源于对传统货币体系、中心化清算架构和资产登记机制的重构尝试。

于佳宁提醒,正是因为这种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创性,也意味着比特币及相关虚拟资产在投资属性上仍是风险较高的投资资产,资产价格的涨跌幅度和速度都与传统资产有显著差异,背后的权益机制以及技术依托与传统的投资资产显著不同。市场要避免将虚拟资产误解为一场短期博弈的工具,而忽视其长周期制度演化的深层价值。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