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科创院士谈 | 郑海荣:一定要让“脑”控制“机”,而不是“机”控制“脑”(2)

“脑机接口未来发展的重点不在于硬件材料,而在于对神经功能连接的理解、神经信息的翻译,和无创神经调控写入技术。”郑海荣认为,沿着这个方向,脑机接口技术可能率先在医疗康复上实现突破。比如,对于视听残疾人和中风偏瘫病人,借助脑机接口技术,可能实现视听感知、运动指挥信号和大脑的重新连接,从而恢复视觉、听觉和运动功能。

不看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郑海荣判断,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突破方向,生物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将深度重塑未来产业形态、科学范式与社会结构。

近期,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宣布脑机接口进入临床阶段,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肢体运动功能,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此,郑海荣指出,当前脑机接口仍以科学研究为主,科学研究以原理验证和可行性探索为核心目标,要将脑机接口技术转化为安全、有效且可推广的临床诊疗方案,仍需克服重大技术挑战,并经历严格的临床验证过程,确保其对广泛患者群体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在全球范围内,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在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推进方面较为领先,已实现脊髓损伤患者完成打字以及玩马里奥赛车等复杂任务。然而,侵入式脑机接口是有创的,电极使用寿命有限,并且只能解读电极所接触脑区的信号。

郑海荣认为,侵入式电极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生物相容性。人脑历经漫长进化形成的精密免疫防御机制,会对植入的异物产生排异反应,导致电极性能随时间显著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开发无须开颅手术、具有更高生物安全性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外部设备解读和翻译神经信号以实现控制,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理想目标。

科创院士谈 | 郑海荣:一定要让“脑”控制“机”,而不是“机”控制“脑”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