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科创院士谈 | 郑海荣:一定要让“脑”控制“机”,而不是“机”控制“脑”(3)

人工智能可能的演进路径

当前,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人类社会,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推动着基因解码、药物研发及精准诊疗的革命性突破。展望未来,郑海荣认为,人工智能将沿着“数据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的路径演进:数据智能依托算力与算法挖掘信息价值;物理智能赋予机器感知与行动能力;而生物智能将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机智能深度融合,最终构建无创脑际通信——以神经信号直连替代传统通讯(如电话/微信),成为生命体间信息自由交互的终极载体。

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演讲现场,有观众提问:人类大脑有830亿~860亿个神经元,而现在临床上最多只能同时采集1000个通道的信息,如此巨大的差距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对此,郑海荣回答:“的确,我们现在还是盲人摸象似地、非常片面地去理解人类大脑。在理解单个神经元的特征时,是用电极记录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神经元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我觉得可以发展一种宏观分析的方式,比如成像,这种方式可能更容易理解混沌中的确定性、定量性。”

又有观众提问:人类似乎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大脑,有时候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比如暴力冲动。脑机接口将如何过滤这些噪音信号,避免出现错误的行为?对此,郑海荣表示,大脑是一个需要驯化、教育、引导的生物体。从技术层面讲,未来脑机接口肯定会有一个非常成熟、安全的技术体系,以确保它运行在技术向善的轨道上。当然,对它的监管十分重要,国家在这块也非常强调。

接着这个话题,有观众继续问:据说现在人工智能已开始跟人体博弈对抗了,照此趋势,未来人工智能把人类灭掉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问题引来一阵笑声,郑海荣也莞尔一笑,随即严肃回答:“人工智能可能产生强大的威力,如果操作不慎,将对人类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倡导要发展生物人工智能的原因。因为只有生物控制的人工智能,也就是我们大脑控制的人工智能,才是可以有效降服的。”

“未来一定要让‘脑’控制‘机’,而不能让‘机’控制‘脑’。所以大模型的监管规则非常重要,我觉得对这块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郑海荣最后说。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