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1.47万家企业 如何重塑“空中疆域”?(2)

1.47万家企业 如何重塑“空中疆域”?

图片来源《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报告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这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核心。放眼全国,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区是中国区域发展的四大增长极,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绝对中心,在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场景探索、运营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北京、深圳领跑全国,不论企业总量,还是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是绝对的“头雁”。北京在无人机整机制造、低空智联网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深圳消费级无人机独占全球70%的份额,以场景为牵引,形成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截至2024年末,深圳、北京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788家、782家,是全国低空经济企业聚集度最高的两座城市。与此同时,成都、上海、西安、广州、南京、郑州、武汉、重庆企业数量处于第二梯队,也均在280家以上,与深圳、北京共同构成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前十阵营,占据全国近三成的份额。

一定程度上,这也体现出低空经济聚集发展的态势。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京津冀的北京,长三角的上海、南京、苏州等企业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正是区域内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牵引。

尤其是整机企业和eVTOL企业,对低空经济产业链资源整合,以及上下游带动作用十分突出。不久前,广州的亿航智能与华彬航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传统通航+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协同的立体化低空服务生态;成都的沃飞长空与西南交大签约,联手打造服务于低空经济的创新高地。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