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者小心!远离它们(2)

世龙实业子公司在2019年、2020年分别虚增营业收入约1.67亿元、1.47亿元,虚增营业成本约1.61亿元、1.35亿元,两年合计虚增利润总额约1751.58万元。

中泰化学则在2022年虚增收入42.48亿元、虚增成本42.48亿元。且未在2021年、2022年定期报告及临时公告中披露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关联交易,总发生额77亿元。

国瑞科技则在2019年,通过参与专网通信虚假自循环业务,使得2020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2.26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8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4062万元,虚增收入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39.61%,虚增利润总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49.68%。

退市新规新增财务造假ST指标

4月12日,沪深交易所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等多项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突出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的严监管导向,推动更精准实现“应退尽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征求意见稿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新增了适用于财务造假的ST指标。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者负债科目)存在虚假记载,尚未达到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

4月30日,沪深证券交易所更新了《股票上市规则》,其中明确,新上市规则发布实施后,上市公司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触及本项情形的,将适用新规定对其股票实施ST。

为了充分提示公司实施财务造假的风险,便于市场识别,对新上市规则发布实施前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但在新上市规则发布实施后收到处罚决定书的公司,同样予以适用。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即实施ST,待满足条件后方可申请撤销。

经济日报报道指出,被挂上ST的风险警示后,股票的涨跌幅、投资者适当性将发生变化,还可能影响涉事公司的银行信贷、公募持仓。这是在资源配置上让投资者远离造假公司。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