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比亚迪要放大招让智驾“人人拥有” 真能做好吗?

比亚迪要放大招让智驾“人人拥有” 真能做好吗?

比亚迪要放大招让智驾“人人拥有” 真能做好吗?

昨天比亚迪及相关概念股猛涨了一波。原因是比亚迪将于2月10日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宣传写着“比亚迪天神之眼,开创智驾新时代,让每一个人都能畅享高阶智驾”。科技为人而生,本应人人可享,比亚迪究竟真能这么神吗?

媒体援引的证券分析认为,比亚迪有望短期通过外部合作形成规模交付,中长期公司凭借销量、成本优势可实现智驾数据快速积累,进而助力其城区NOA算法自研,最终完成算法全栈自研和量产,缩小与当前头部车企的差距。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是一句话,销量必须催生质量,而当下电动车最大的质量重点早已经不是什么电池起火、碰撞安全的问题,而是智能化的“质量”和含金量多高的问题。说实话,比亚迪的智能化并不弱,只是人们的认知偏差一直停留在电池层面和价格层面而已。

为什么说比亚迪的不差,懂车等APP对其多个车型的测试也已经说明问题,这里也不需要卖广告。关键是如何让大家都知道一家企业的智驾其实不错?那么就得下放,下放到所有新推车型都有,比如最便宜的网约车都智能,打工人的司机都要赞,那口碑就真的传爆了。因为这样一来,智能化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享,而变成了百姓用车的标配。

特斯拉就是这样干的,无论是60-80万的还是23-30万级别的车型,配备的智驾系统都是统一的,不会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增加或者阉割最核心的关乎生命的智驾配置。因为享受和快感因人而异,多花钱确实可以多享受额外优越性能,但是生命底线应该是平等的。特斯拉做到了,其他车企呢,有谁是不搞价格歧视的?那么比亚迪这次,是不是也能做到,要拭目以待。

不过,平权只是第一步,智能探索是无止境的。哪怕是到了无人驾驶的终极层面,也有效率高低的问题,比如是时速120还能无人驾驶还是说只能降低到60。企业对于车辆智驾问题是不是能够兜底,是不是为了形象而推卸责任?用户是不是在任何场景下,都真的敢放手开、闭眼开,这里面还是有很大悬念,也有很多的责任争议空间。

智驾越贵,前期大众的包容性就越强,企业可控能力就越高,智驾越下放,遭遇的社会误解、博弈和挑剔就会越严重。因为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生态和习惯的挑战,需要时间磨合。还记得两年前潮州的特斯拉驾驶失控事故,最后最高司法层面都已经判定并非车辆问题。但是最后责任人是谁,谁来陪,谁该受到惩处,还是不了了之。这种不确定性,也就给智能驾驶的清晰前景蒙上了许多迷雾。

因此,智能化的持续下放和普及,最终可能不完全是企业技术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产品,而涉及外在的更复杂的双方信息透明、驾驶责任厘清、政府检测能力和商业保险覆盖的问题。

文 | 记者戚耀琪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