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合作机构名单纷纷揭晓 外资银行竞逐助贷赛道(3)

实际上,长期以来,多数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推动本土化突围时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监管合规成本高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确保业务符合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本土平台及机构不断下沉服务,对客源形成了垄断态势,外资银行在获取个贷零售客户方面阻碍不小。”某外资银行一位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同样的感触,在外资银行的业务调整方向上也有所体现。近年来,众多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在探寻业务转型方向的过程中,将对公业务的结构性调整作为重点发力方向。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外资银行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一种尝试。通过调整对公业务结构,外资银行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穿透监管头部效应加剧

“外资银行披露合作名单的本质,是合规性表态。”前述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对于外资银行而言,助贷新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显示,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借助外部互联网平台发放贷款的互联网助贷业务快速发展,在提升贷款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总行管理不到位、权责收益不匹配、定价机制不合理、业务发展不审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完善等问题。

基于此,助贷新规也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这一‘穿透式’监管,直接切断了中小助贷平台通过嵌套导流、资金掮客等灰色模式获客的路径。”上述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变革将对助贷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总行审批制和名单披露制将推动助贷平台向头部集中,中小助贷平台面临较大的合规转型压力。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