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风险重估潮来袭:基金风险等级大量上调(4)

从具体操作流程来看,曾方芳介绍,一般来说,代销机构会综合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的评级结果和基金管理人提供的产品风险等级,最终采用其中较高的等级。此后,采取动态评估机制,比如会根据自身的风险评估体系,结合市场情况和产品特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代销基金的风险等级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当决定调整产品风险等级后,代销机构或基金会发布公告,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醒。

“代销机构的操作遵循‘独立评估、孰高原则、动态跟踪’三大核心机制。”托合江说。

“近期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调整呈现以‘就高不就低’为原则、监管驱动为主导的特点,银行、基金公司和第三方代销机构协同推进,覆盖范围广、调整力度大。”托合江说。

关注适配性

这场对基金风险进行动态重估的调整,对基金投资者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托合江提醒,风险等级调整往往反映波动性变化和持仓结构变化,需要投资者关注。

比如,当基金净值波动加大、最大回撤放大,或者是资产配置结构变化,比如基金大幅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拉长债券久期、参与衍生品交易等,有可能导致风险等级的上升。反之,若基金收缩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则可能使产品风险等级下降。

对基金持有者来说,虽不会被强制赎回基金,但会接收到基金公司或销售机构会通过短信、APP推送等多渠道发送的风险提醒,清晰告知“产品风险特征已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重新评估这些“变得更危险”的基金是否还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对新申购及定投的投资者来说,如果调整后基金的风险等级高于投资者本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系统将禁止申购。比如,中信银行近日公告中提醒客户,对于涉及定投的产品,若调整后的产品风险评级高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将导致扣款失败,若连续三次扣款失败定投协议会自动失效。此后,投资者需重新评估持仓匹配度。这一限制被认为是“保护性措施”,避免投资者被动承受超出自身能力的风险。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要求的加强,风险评级‘动态化’已成为明确趋势,代销机构和基金管理人越来越注重对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动态评估和调整。”曾方芳说。

这意味着,投资者未来需要像关心基金净值一样,密切关注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变化,特别是风险上调的提醒,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动态调整投资组合。

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风险重估潮来袭:基金风险等级大量上调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