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泛亚微透:深耕利基市场 以材料“解法”赋能制造升级

泛亚微透:深耕利基市场 以材料“解法”赋能制造升级

● 本报记者乔翔

在江苏常州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工厂里,泛亚微透生产的一种微透材料,正成为汽车车灯、航天电缆、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的关键组件,承担着防水、防尘、压力平衡的“呼吸”功能。

成立三十载,泛亚微透从塑料标签与贴纸生产的小型复合材料厂起步,逐步切入被美国戈尔、日东电工等国际巨头垄断的高分子材料领域,成为国内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膜材料的领军者。

其成长轨迹,恰似一株生于常州土壤的“稀有植被”,在利基市场中扎根,借江苏制造业的东风舒展枝叶。

冷门赛道的破局者

泛亚微透成立于1995年,其在创始初期并未明确细分行业方向,依托创始团队在材料、工程等行业的技术积淀,最终选择以材料领域作为创业切口。

2002年成为泛亚微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泛亚微透董事长、总经理张云敏锐捕捉到家用汽车行业初现的“起飞”态势,果断切入汽车产业链。“在与下游客户深度合作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车灯上需要ePTFE膜去做透气来解决雾气的问题,国外产品的价格非常昂贵,泛亚微透就抓住这个机会,踏入汽车行业微透产品的应用端。”张云说。

这一发现不仅让泛亚微透正式踏入汽车微透材料应用领域,更奠定了其日后发展的技术路径与市场定位。但随着材料技术储备的持续深化,资金瓶颈逐渐显现。

为突破这一制约,泛亚微透的创始股东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泛亚微透自2011年底启动多轮战略融资:先后引入赛富基金、武商基金,2015年更获得南方轴承的战略投资。这些资本力量的注入显著增强了泛亚微透的综合实力。2015年,泛亚微透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20年10月成功登陆科创板,借助资本市场开启发展新篇章。

上市后的泛亚微透加快了产业布局步伐。2021年通过外延扩张方式收购上海大音希声60%股权,将气凝胶业务拓展至军工领域;2022年发起设立江苏源氢新能源科技,布局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赛道;2023年使用闲置实物资产增资入股常州凌天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线缆、连接器业务。

“我们所处的不是细分赛道,而是比细分赛道还要小的市场,我们称之为‘利基市场’,指的是一个较大市场中被忽略的、有特殊需求的细分市场。”泛亚微透董秘王少华坦言,“材料替代是漫长的征途,从实验室想法到工业化量产,往往需要5到8年。但也正是这份对‘慢功夫’的坚守,让我们觅得发展机遇。”

作为行业龙头美国戈尔的紧密追随者,泛亚微透围绕ePTFE、SiO2气凝胶等微纳孔材料,秉承“产品多元、市场利基”的发展战略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新材料产品和服务。

注重产学研融合

“我们不单独销售材料,而是输出基于对材料深度理解后的解决方案。”谈及产品竞争力,王少华如此表示。

这一理念在CMD(凝露控制器)产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CMD,即通过控制有限空间内的气体湿度,避免水汽凝结形成水滴的设备。

“传统车灯防雾需经过4道工序,而泛亚微透基于ePTFE膜及公司干燥剂技术创新的CMD方案,应用隔绝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方案,通过高性能红外吸湿剂和阀的结构设计组合解决车灯雾气和压力平衡问题,CMD可通过旋拧或者螺栓固定的方式跟车灯结合,使用CMD方案后将不需要再采用传统的雾气解决方案,大大减少了车灯的制造工序。”王少华说。

“好比原来装修要刷4层涂料,现在只需贴一张智能墙纸。”王少华告诉记者,该产品提升了制造效率,大幅度降低了雾气解决的成本,同时免去了非环保的制造工艺,所有材料100%国产化,实现了此领域的中国创新。

近年来,泛亚微透CMD及气体管理产品高速增长,形成了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据悉,目前泛亚微透CMD及气体管理产品已在奔驰、宝马、大众等知名汽车厂商的部分车型中应用,提供配套的车灯厂则包括法雷奥、海拉、马瑞利、华域视觉、星宇等知名车灯厂商。

不仅如此,泛亚微透还开发了一种集压力平衡、快速泄压、凝露控制三个功能于一体的CMD平衡泄压阀组件,该技术已被国内部分新能源电池厂采用,应用于多款新能源电动车型。

“CMD作为一种被动的冷凝控制系统的安全模块,能够有效地改善电池包内部产生冷凝水所带来的零部件腐蚀老化、绝缘性能下降、温度读取失真等问题,从而保证电池包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为整车提供电能。”王少华说。

技术突破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据介绍,泛亚微透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并根据新材料的引进需求、应用需求、客户定点验证需求、技术改进降本增效需求等设置了不同的研发机构,并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更好地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外部的研发力量扩充自身的科研实力,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转化成自身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泛亚微透已与浙江大学、常州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更创新提出“员工带课题进修”模式,即员工带着公司的课题在职攻读学位。

“该模式可谓一举三得,一是高校可获得公司提供的科研经费,二是最终的研发成果归属公司,三是员工提升学历且学费由公司承担。”王少华告诉记者,这样培养出的员工会特别有获得感,对企业的忠诚度也特别高,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产业生态助力发展

“江苏政策开明、延续性强,政府注重诚信。”王少华感慨,最令他触动的是常州政府“店小二”式的服务,包括定期组织企业家茶话会,对接产业链需求等。此外,相关部门每月会梳理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宣讲政策。

不仅如此,江苏的制造业生态更为企业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对此,王少华深有感触。

“江苏拥有完整的精密制造产业链,各地发展均衡,同时上下游相对齐全,为公司的应用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景。”王少华表示,“我们约80%的供应商都集中在江苏,与周边企业如星宇车灯、理想汽车等深度绑定,形成了稳固高效的合作模式。”

“泛亚微透的基因是创新,即不断投入研发以确保未来。”王少华透露,泛亚微透将以美国戈尔为标杆,持续提升竞争力。

回望来路,泛亚微透以精准的判断以及非凡的耐心,将一个个利基市场打磨成创新发展的基石;展望前程,其在医疗、6G、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正勾勒出中国材料工业的星辰大海。

而江苏,这片制造热土,以“重视实体、长期主义”的产业氛围,为无数如泛亚微透般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生长的温床。泛亚微透的故事恰好印证,在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中,唯有扎根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时代巨浪中稳执舵柄。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