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特别火,天南地北的打工牛马集结成旅游大军在全国各地攻城掠阵。
望着各大景区的人山人海,有人把这次的假期称为“骡马假日”。
开工回来第一天,原本就沉浸于节后综合征的牛马们被一条消息刺痛了,特种兵的出行利器高铁,无情的涨价了。
据官方公告,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4条高铁票价将于6月开启涨价窗口。
武广高铁全程票价涨幅在20%左右;
沪杭客专将上海虹桥至杭州东二等座现行73元票价提升至87元,涨幅19.18%;
沪昆客专将其在浙江、江西和湖南境内的线路票价进行了涨幅,如杭州东至长沙南二等座现行405元票价提升至485元,涨幅19.75%;
杭甬客专将杭州东至宁波二等座现行71元票价提升至85元,涨幅19.72%。
调价的特点非常明显:力度大,涨幅普遍在20%左右;覆盖广,都是热门线路,涉及一众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城市,尤其多次出现富贵又温柔的杭州。
其实高铁调价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大概三年前的时候京沪高铁就率先调过一次价,不过那次是不同路段、不同席位有涨有降,反响不是特别的热烈。
倒是像这一次高铁大规模涨价还是我国铁路史上的一次。
所以事情发生后,各路媒体老师讨论的都很热烈,有人还上升到“结束通缩”、“人造通胀”的大棋局。
其实一切的一切没有这么复杂,只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而已。
涨价途径千万条,首要我们要明确第一条,高铁的票价是谁来掌控的。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流中,高铁的票价都是国家定的,其实这种说法是对铁路部门的权限一无所知。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就本着市场化改革的精神,宣布将高铁票价的定价权下放给铁路运输企业,也就是当时的铁路总公司。
但拿到高铁定价权之后,铁路总公司觉得兹事体大,并没有马上进行调价,害怕搞不好就把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高铁客群给吓跑了。
这种想法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当时高铁还在全国大量上规模,但是由于甬温线事故在前,很多人或出于安全因素或出于价格因素对高铁还是有所顾忌。
直到三年后,铁路总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化身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即“国铁”),麾下原十八路诸侯各大铁路局也纷纷转为铁路局集团公司,顺势掌握看了高铁的定价权。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高铁的运营目标就越来越向市场化靠拢。
最符合市场精神的潜台词就是涨价,所以时不时会传出一些很市场的调价新闻。
再说涨价的动机,无非是有利可图或者有漏要补,这就涉及到我国高铁的定价策略。
我国高铁的建设带有一定利国利民的公共服务事业属性,如果根据投入产出比的原则进行定价,考虑到高铁建设的巨额成本投入,那么本身的票价势必是非常高昂的。
所以后来发改委在最终定价的时候还是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采用了低成本定价,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我国的绝大部分高铁都是财政补贴在运营。
当然补贴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本质上是一种税收层面的转移支付,广大纳税人为所有享受高铁服务的群体买单。
简单盘一盘大家就明白了。
高铁一公里建设成本在1—2亿元,至于那些需要开山架海、地形特殊的地段还需要继续加钱。
除了前期建设阶段投入要花钱,后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很烧钱:动车组购置要花钱,运营管理要花钱,银行利息要花钱,资产折旧要花钱,这条线上衣食所系的百万漕工都需要花钱。
可以说,目前我国高铁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在于建设工艺,而在于维护成本。
巅峰时刻,我国高铁的年均投资超过8000亿元,那么这些钱由谁来买单呢?
起初,我国的铁路投资包括高铁投资都是靠中央财政拨款全额买单,地方分项目,不掏钱。
随着高铁线路的铺开,地方发现“高铁经济”的魔力炫酷的超乎想象,于是渐渐开始高铁就变成了由地方、国铁集团、银行贷款共同出资。甚至一些地方为了争取项目的话语权,还通过发债提高自己的出资比例。
一条婉若游龙的高铁线,风驰电掣背后并不是黄金万两,往往还有几个资方在负债前行。
时间一长,高铁的滤镜慢慢破碎了。
我们都知道,支撑高铁这种昂贵的运输系统能够运营下去的基本盘只有一个,稳定的客流。
随着高铁路网的大规模铺开,除了京沪、广深这种热门线路,很多线路日常客流量都很骨感,运营起来并不赚钱。高铁的投资直接回报变得越来越低。
拿这次全线涨价的武广高铁来说,整体造价约1200亿元。当年的可行性报告里提到过,基本上需要至少12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至少20年收益率能达到20%。
听起来似乎还不错,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客运周转量每年保持8%的增速之上。随车私家和民航的壮大,大众越来越多元的出行方式极大影响了高铁的上座率。
现在回过头看,以上的回本测算显然太乐观了。
这时候再看几个资方的反应,中央已经带头把路修好了,总不能一直给你们财政补贴吧;地方的高铁经济遇到瓶颈,一些高铁新城一直兑现不了承诺的天赋,连带着土拍遇冷,资金越来越紧张;国铁集团连年累月推动高铁路网建设,自身债务也越堆越高。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维持高铁运营的几家资方已经没有了继续补贴高铁的动力,其中既有自身余粮不多的原因,也有继续投入也不能赚钱的原因。
尤其是主导高铁运营的地方铁路局公司压力极其大,截止去年,国铁集团总负债就超过6万亿元。
当原来靠财政补贴才能够享受的高铁低价难以维持,维护运营成本却飞速上涨,已经拿到高铁定价权的铁路局公司只有通过涨价这一招来为自身运营输血。
调价只不过是回归价格本身。
更扎心的是,这次的高铁涨价可能并不是终点。
本轮高铁涨价的一大特点是集中在南方城市群,这些线路的客流本身较为稳定,甚至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理论上来说铁路公司需要涨价来回本的动机并不是那么迫切。
相比之下,倒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高铁,上座率并不高,盈利能力薄弱,像兰新高铁营运收入还不够交电费,涨价的愿望更为迫切。
但为什么先从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下手呢,自然也是考虑到目标乘客的价格接受能力,并且还可以用热门线路来转移支付补贴冷门线路。
所以这轮票价涨价更像是一种涨价试点的感觉,具体效果还要看各线路的真实上座率。
道理都明白,但是打工人情感上还是很难接受。
既然如此,铁路部门就应该为涨价匹配上更值得期待的服务,或者匹配出更多的折扣票价,而不是一涨了之。
无论是这次的高铁还是上次的燃气,本质上都是钱不够的问题。
类似的逻辑。
当财政不会沿着过往的路径依赖继续供养高铁,那么其他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也存在走出温室到大自然里历练一番的可能。
大家可以预判一下,高铁之后的下一个要涨价的会是谁?
新华财经北京1月14日电 (王晓伟)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2月核心PPI同比上涨 3.5%,预期 3.8%,前值 3.4%。美国PPI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短线下跌约20点
2025-01-15PPI,美国,数据1月13日,田中精机(SZ300461,股价17.58元,市值27.38亿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控股子公司深圳市佑富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富智能)累计未及时归还借款本金3490万元及对应利息,相关借款逾期
2025-01-15田中精机,借款,公司1月14日晚,在延迟9个多月后,碧桂园终于披露2023年业绩,一同发布的还有公司2024年中期业绩。 公告显示,2023年,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约4010亿元,同比下降约6.8%;税前亏损约1673亿元
2025-01-15碧桂园,债务,公司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紫金投资的减持期限预计于2025年1月21日到期,请问贵司是否与紫金投资进行了接洽,紫金投资是否会在到期后继续进行减持? 盾安环境(002011.SZ)1月1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您好
2025-01-15紫金投资,盾安环境,减持2025年伊始,金地商置(HK00535,股价0.28港元,市值46.52亿港元)即对公司组织架构和人事进行了调整,集团总部撤销运营中心,华东、华南和华北区域公司内部也发生变动
2025-01-15金地商置,公司,2024新华财经上海1月14日电(李一帆) 2025年第一个月尚未过半,汽车企业新一轮优惠促销活动已经打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1月伊始,近40家车企用各种方式优惠促销,覆盖范围从高端车型到中低端车型,从新能源汽车到燃油车
2025-01-15车企,2025,汽车行业1月14日,碧桂园(02007.HK)终于发布2023全年及2024上半年财报。碧桂园股票也有望于近日恢复交易
2025-01-15碧桂园,债务,公司一份“阴阳销量”,让在中国市场存在感渐低的长安马自达重回大众视野。 “2024全年销量同比增长8%……增速领跑行业及合资企业”这一数据出自2025年1月1日长安马自达在其官微发布的2025新年贺词中
2025-01-15长安马自达,销量,车型退市风险高悬的*ST信通(600289.SH)1月14日复牌上演“地天板”。 不过,据公司1月13日公告,因未在停牌 2 个月内完成资金占用改正,*ST信通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5-01-15*ST信通,退市,资金占用首批两家上市银行2024年度业绩出炉
2025-01-15中信银行,2024,净利润历经28期长达8年上市辅导以及两次在新三板挂牌之后,汽车零部件企业安徽省小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小科技)正式冲刺北交所上市。 公司官网 为何小小科技的上市之路如此曲折?小小科技实际控制人为许道益、许茂源,两人系父子关系
2025-01-15小小科技,博格华纳,公司锂电池隔膜龙头恩捷股份(002812.SZ)迎固态电池相关产品订单,子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就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等产品达成长期供货协议,预计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膜订单总计不少于3亿平方米
2025-01-15固态电池,新能源,北京上市公司怡球资源与太仓市相关部门之间的土地纠纷再度升级
2025-01-15怡球资源,项目,公司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最近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相关财务指标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情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2025-01-15*ST大药,公司,2024随着“两新”政策持续落地,以旧换新政府补贴持续扩容。1月14日,京东养车宣布以旧换新政府补贴将从轮胎品类全面拓展至汽车后市场全品类,包含轮胎、机油、配件等,届时相关商品可享受销售价格10%的补贴
2025-01-15汽车,车辆,广汽集团美国酒业集团百富门(Brown-Forman)1月14日宣布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重组高管领导团队,实施裁员,以及关闭位于路易斯维尔的酿酒厂。裁员预计影响全球约12%的员工
2025-01-15百富门,裁员,酒业1月13日晚间,蒙娜丽莎(SZ002918,股价10.64元,市值44.18亿元)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8亿元~1.6亿元,同比2023年的2.66亿元下滑39.90%~55.68%
2025-01-15蒙娜丽莎,公司,20241月13日晚间,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1月13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周杰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工作调动原因周杰提出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等职务
2025-01-15海通证券,周杰,董事长1月14日,恩捷股份(002812)公告称,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及其有控制权的关联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采购框架协议》
2025-01-15固态电池,孚能科技,SPSAI算力芯片龙头寒武纪今日(1月14日)晚间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并历史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公告显示,寒武纪预计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至12亿元,较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50.83%到69.16%
2025-01-15寒武纪,人工智能,算力1月14日晚,深交所发布上市审核委员会2025年第1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马可波罗IPO顺利过会。 这意味着,深交所2025年第一单IPO过会企业“花落”马可波罗
2025-01-15马可波罗,行业,业绩周二(1月14日)美股盘前,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最新宣布,该行“二号人物”丹尼尔·平托(Daniel Pinto)将于年中辞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一职
2025-01-15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银行1月13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2024年11月8日及2025年1月10日,公司通过两次大宗交易累计出售药明合联7.17%的股份,累计成交金额约24.26亿港元,占公司2023年度归母净资产的4.07%
2025-01-15药明康德,药明合联,公司2024年是中国ESG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一系列重大事件推动了ESG理念的深入发展与实践
2025-01-15可持续,ESG,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大力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2025-01-15董明珠,产品,以旧换新北京时间1月14日晚间,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截至发稿,道指涨0.36%,纳指涨0.08%,标普500指数涨0.14%。 晚间,美国继续公布重要经济数据
2025-01-15指数,PPI,美国1月14日消息,内部备忘录显示,Meta公司正计划裁减约5%的低绩效员工,并打算在今年重新填补他们的职位。CEO扎克伯格在备忘录中表示,决定提高绩效管理的标准,更快地淘汰绩效低下的员工
2025-01-15Meta,扎克伯格,绩效中证智能财讯寒武纪(688256)1月14日晚间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至12亿元,同比增长50.83%-69.16%;归母净利润亏损3.96亿元至4.84亿元
2025-01-15市盈率,公司,市净率首份上市银行业绩快报出炉! 1月14日晚间,招商银行披露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去年该行完成营业收入3375.4亿元,同比下降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至1483.9亿元
2025-01-15招行,2024,银行财报延迟发布近一年,碧桂园果不其然带来了一份资产大幅计提的2023年年报。 2025年1月14日,碧桂园补发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上半年财报。2023年全年,碧桂园实现总收入为4010亿元,同比减少6.8%;实现税前亏损为1673亿元
2025-01-15碧桂园,债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