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真正的和解,从来不是谈出来的,是被局势逼出来的

真正的和解,从来不是谈出来的,是被局势逼出来的。

三年前的中美“和解”,谈了半年,只撤了不到三成关税,还分三阶段落地。

昨天下午,一纸联合声明,直接砍掉91%的新增关税,更关键的是,美方没有设限、没有对价、没有分阶段,缓冲期只留90天。

在全球都以为对抗只会升级的时候,中美同时“撤刀”115%的关税,颠覆了市场对中美紧绷态势的悲观预期。

其实,这场谈判之快,早已是预料之中。退得干脆,是因为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

我们认为,这是极限临界点下的“技术性停火”。

43.8%

昨天,铺天盖地的新闻普遍都是一个关键词:“超预期”。

真正的和解,从来不是谈出来的,是被局势逼出来的

多数机构在此前判断,美方即便松口,也会保留约45%的对等关税,继续维持“结构性施压”的姿态。

但现实是,美国只保留30%,对等关税剩余的24%暂缓90天,中国同样将关税降低至10%。

整个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交换条件,也没有铺垫预期。为什么?

把几个关税数字拼起来你就明白了:

MFN(最惠国)基础税率:2.5%

第一轮301关税(贸易摩擦1.0):10.3%

芬太尼专项关税:20%

本轮谈判后仍保留的“对等关税”:10%

合计下来,美国对华综合进口税率为约43.8%。

这不是一个“税率参考值”,这是中国大多数出口商的成本极限、利润极限和生存极限。

外贸企业的净利普遍不高,3%-8%是常态。43.8%的税负,已经意味着大量订单会直接流出中国,流向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地。

再往上,加到60%、80%、145%都没区别了,在出口企业眼里都是“断”——根本没人接单,贸易关系不就真的中断了吗?

所以,再往上,不是“压力加剧”,而是合作终止。

43.8%,这是一个断点。

90天

为什么是90天?这不是一个随便凑的数字。

把制造业回流时时挂在嘴边的美国,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商品都来自中国。

在美国仓储系统和进口节奏中,把商品从下单到上架需要1.5~2个月。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不赶紧补货,6月起,美国的超市、五金店、连锁品牌会开始出现断货潮。

如果145%的关税不撤,美国家庭买不到东西,通胀飙升,最受伤的是谁?

是川普最铁的支持者——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人群。

动摇了MAGA们的生活,也将会动摇川普的基本盘。

而这正是特朗普不能承受的政治代价。

对他来说,眼下最大的策略就是:尽快打、尽快谈、尽快签。

明年2月,他要发表上任一周年的国情咨文;明年11月,中期选举投票在即。如果年底前没有能对外宣布的“硬政绩”,选情就会迅速失控。

所以你看到的这个“115%互砍”,不是缓和,是特朗普撑不住了。

出口回暖

短期来看,中国是这一轮关税回撤的最大受益方。

因为我们实打实腾出了一个可操作的90天窗口期:企业能出货、海外能接单,交易链条可以跑一轮。

为什么说这波出口缓和是“关键托底”?因为在目前这个节奏下,它可能是二季度增长最具确定性的支点。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中:消费复苏在进行中,但回暖节奏偏缓;地产投资仍处在调整周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边际趋弱;基建在托底,但空间有限。

在这种格局下,出口成了为数不多能“顶上去”的增量项。而这90天窗口,让它“集中爆发”的条件刚好具备:

首先,海外产业链下游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仍然深,尤其在轻工、家居、小家电等领域,短期替代难度大;

其次,中间品、低附加值成品等链条末端环节,仍以中国为主供方;

最后,本轮关税撤回直接压低了中国商品的到岸价,对下游客户的采购决策有明确刺激。

这些因素叠加,带动的就不只是订单,而是工业产值、运输物流、关税收入、企业利润等一整套链条数据的抬升。

智谷趋势研判认为,这轮抢出口能够得到延续,二季度完成5%的GDP增长目标不难。

而一旦二季度站稳了,上半年完成全年目标60%以上的节奏就基本锁定,政策端就能少做一些“提前加码”的动作,保持调控主动权。

换句话说,这次关税让步救的是出口,但保下来的,是宏观调控的节奏感。

想了解对于本次会谈的最新解读,本周趋势研判做了独到解读,扫码下方可获取。

已订阅用户可直接打开

未订阅用户限时折扣下单

川普

话虽如此,也别高兴得太早。

当前这份撤税清单里,还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川普。

2018年中美曾达成类似共识,一张合影刚发出去不到一周,关税就被重新加上。这次“暂缓执行”的24%,同样没有法定义务,仅凭一纸行政命令存在。

只要政治需要发生变化,他可以随时推翻这份安排。

现在的姿态,是退。90天之后,要不要再进,完全取决于他的选情压力和对华立场是否转向。

这也是市场情绪始终不敢过于乐观的核心原因之一——眼下局势虽稳,但谁都知道,这不是终局。

资本市场

市场对这次关税让步的反应非常清晰:风险偏好提升,但趋势判断没变。

这不是一次足以扭转方向的结构性事件,更像是一场情绪上的缓冲。

昨天智谷趋势研判的后台,有几个关于资本市场的问题要被大家问爆了,我们在这里统一回答一下。

关于股市:

这次关税撤回,对股市确实是好消息,但它不够强到推动整个市场大涨。

为啥?因为钱没变多。没有新一轮宽松,没有新增流动性,市场的“水位”还是原来的那一盆水。

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只会去追有题材、有事件催化的板块,比如出口链、航运、港口、跨境电商等,不会带动整体指数大幅抬头。

A股方向机会不多,港股相对更受益,主要是外资更愿意把这波出口缓和“兑现”为真实配置行为。

关于债市:

债市其实更敏感,它对宏观基本面反应很快。现在经济预期稳住了,出口带动制造业回暖,市场也没那么担心经济下行了。

简单说就是:之前大家抢着买国债,是因为怕未来不确定,想锁住收益。现在发现情况没那么糟,买的人就少了。

十年期国债的价格差不多已经涨到头了,大概率会在高位来回晃,再往上冲的空间已经不大。

还能涨吗?可以,但别指望还能像之前那样一路上冲了,接下来更多是防守价值,而不是收益弹性。

关于黄金:

过去两年,黄金涨得猛,是因为大家担心战争、滞胀、脱钩,想找个地方“躲风险”。

但现在,中美之间突然松了一口气,市场的避险情绪一下子缓下来了。

再加上美元又强了一些,利率也没往下走,这些都会压制黄金价格。

所以虽然黄金还在高位,但这时候追进去的人已经开始犹豫:

买了不一定赔,但想靠它继续暴涨,难了。

趋势研判认为,3000-3300美元之间震荡,短期很难再获得地缘风险的外部驱动。

关于人民币:

关税一退,外贸稳住,出口数据回暖,人民币当然会跟着企稳。

这波确实是帮了它一把。但这只是阶段性的缓和,人民币长期方向并没有变。

说到底,美元还是强势,国内还要稳增长,汇率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预期”之间拉扯,大方向还是偏弱运行。

现在的稳定,更像是给市场一点喘息时间,年中之后再波动的可能性仍然不小。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