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14 万一平的清河橡树湾,建在一家大厂的废墟上(2)

从办公楼改造而来的 " 身世 ",解释了毛纺城很多不太像 " 市场 " 的特质。

两座连体五层大楼,层高比一般商场更低,走廊狭长,由几盏日光灯提供全部光源;墙上刷着半身高的绿漆,因为年代久远,绿漆开始脱落,留下白色的斑驳;走廊里的地面,最早铺的是水磨石瓷砖,后来瓷砖裂了,又用纯色瓷砖修补上。在这样一条走廊,曾经的大厂干部们拿着保温杯进进出出,后来的消费者拎着毛线和布匹进进出出,最后是施工队用平板车运着废弃的木板进进出出。

14 万一平的清河橡树湾,建在一家大厂的废墟上

马师傅今年快 80 岁,完整地经历过这三个阶段。三十多年前," 降本增效 " 这种时髦的词还没有出现,他和工友们不理解,之前一直在开分厂、加生产线、扩大规模的厂里,怎么突然就要减产了。

但把故事放置在历史长河里,清河毛纺厂们的改革是一种必然。9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毛纺企业兴起,南方的一些企业更早引入先进设备,在产品的花色和品类上下功夫;浙江嘉兴等地已开始创办中外合资的毛纺企业和国际毛纺集团,从设备、生产、销售等多个方面完成优化。市场化竞争中,一些曾经的国营毛纺大厂开始出现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供大于求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不止出现在北京,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毛纺大厂。1990 年,郑州六大国棉厂的收入相比 1989 年下降了 40% 以上;1995 年,曾拥有 2200 多职工的张家口第五毛纺厂亏损 2 亿多,宣告破产。

转型和阵痛一同来临。超过 1000 万棉纺锭在几年间被淘汰,新的生产方式带来新的活力,进入 2000 年后,纺织产业重新开始腾飞。

卖线的最后一天

推陈出新,清河毛纺厂就是那个 " 陈 ",它在物理意义上被 " 推 " 掉了。曾经作为办公楼的这两座连体五层大楼,因为先一步改造成了毛纺城市场而被保留下来。

当年跟马师傅一起开始做买卖的老职工,这些年大部分都陆续不干了,老毛纺厂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少。更多商户来自全国各地,有从苏州北上卖丝绸做服装定制的、有从内蒙古南下卖羊绒衫的,清河毛纺城一度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毛纺织面料交易市场。

见到马师傅那天,他正面朝走廊坐在店门口刷短视频。30 年过去,这将是他开店的最后一天。对面的店里东西已经被搬空,门也落了锁。

早在 24 年下半年,就有消息说清河毛纺城要撤了,12 月 31 号是最后一天营业。整个市场都贴上 " 闭店大促 " 的宣传海报,连商城统一发的纺织购物袋,都印上了标语。因为不少老商户的生意没有做完,整个市场的关闭日期先是延到 1 月 16 日,最后又延到 1 月 18 日。

大约一半商户要把店搬去附近的清河百货,但马师傅不打算搬店,等 16 号招待完最后一拨来扫货的老客户,17 号他就打算喊儿子开车把要搬的东西搬回家。" 我这么大年纪,懒得搬了,这次彻底退休不干了。"

14 万一平的清河橡树湾,建在一家大厂的废墟上

最后一天下午,他通知一位做西装定制的老主顾来拿货。老主顾选颜色时,他用木尺挑开高处柜子上的布帘子,叫我们往上看:" 瞅瞅,这儿还藏着三匹布呢。"

" 拿走 " 是那天下午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老主顾说:" 这个颜色的拿一点。"

马师傅说:" 拿走。"

老主顾说:" 这个真丝料子囤一点做内衬。"

马师傅说:" 拿走,不裁了你都拿走吧。"

直到对方看上一匹蓝色金丝绒布料,马师傅才不好意思地说:" 这个咱俩一人一半行吗?我想裁一半拿回去做床床单。"

布料之外,马师傅还卖毛线,他的老伴织出来很多帽子和围巾,挂在货架上当样品。马师傅 " 火眼金睛 ",客人的手放到哪件样品上,他就会迅速地告知,这是拿哪几种线一起织的。最后几天,样品也加入售卖,20 块钱就能买一个帽子。

14 万一平的清河橡树湾,建在一家大厂的废墟上

马师傅爱人织的样品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