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一生赚多少钱才算“足够”?

一生赚多少钱才算“足够”?

指数基金定投,是普通人投资的最佳选择吗?

指数基金的原理,基于市场有效理论。

巴菲特和芒格一直嘲笑说,如果这个理论有效,那么他们就没办法赚到那么多钱了。‍‍‍

但是,购买指数基金,几乎是巴菲特给普通人唯一的投资建议。‍‍‍‍

又但是,他说的是标普 500 指数基金。‍‍‍‍

前段时间中信出版社安排,与姜 Dora(她是有天赋的主持人)做了一个对话,中间我曾经提及:这个世界是非线性的,没有什么 " 简单重复 " 就能成功的秘诀,包括定投指数基金。‍‍

因为,即使 " 定投指数基金 " 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也与 " 哪里的指数基金、如何定投、谁来定投 " 有关。‍‍‍‍‍‍

在上述视频中,我说没有什么 " 十年 10 倍 " 的躺赚模式。在 B 站上,我看到年轻人们就此有所评论,自觉有必要澄清几点:‍‍‍‍‍‍‍‍‍‍‍‍‍

1、我在对话中的言论,没有针对任何 " 大 V",我也没资历对投资专家们进行评价;

2、指数基金定投,需要考虑具体的市场。在 A 股过去这些年,指数基金定投并没有很好的回报;‍‍‍‍

3、定投行业指数基金,只能建立在你真的非常懂,本质上和你有能力去买该主题的股票一样。但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因为包含了对行业的预测;‍‍‍‍‍‍‍‍‍‍‍

4、加杠杆投资指数基金,更与 " 定投指数基金 " 无关。这只是走清纯路线的赌博,归根到底还是赌博。‍‍‍‍‍

5、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所有人都适用的具体赚钱秘诀。

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 · 冯内古特和同为作家的约瑟夫 · 海勒一起,参加了一位亿万富翁举办的豪华派对。

冯内古特对海勒调侃说:" 你知道吗?据说我们的东道主在一天之内赚到的钱,比你那本《第 22 条军规》从出版到现在的所有版税总和还要多。"

海勒回应道:" 没错,但我已经拥有了他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知道什么是足够(enough)。"

我是在约翰 · 博格的一本书的最开头,看到这个真实故事的。他是第一只指数型基金的建立者。作为一个名字可以作为 " 财富 " 符号的人,他为何如此强调 " 知足 "?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一个人一生赚多少钱才算 " 足够 "?

有人说:"100 年以后的历史学家可能只会记住两位投资大师——沃伦 · 巴菲特和约翰 · 博格。他们将会记住的两本书呢?本杰明 ·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约翰 · 博格写的所有内容。"

你看,一下子把《决策算法》的前两节 " 理财决策 " 的课程全串起来了。

这三位大师,基本理念一脉相承,都是坚信常识,认为股票的赚钱效应来自企业的盈利,而不是股价的涨跌。选择好的企业,长期拥有,就能享受复利。

不过,比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博格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的理念更简单,每个人都可以运用他的方法,实现了不起的财富增长。

具体而言就是:购买一只涵盖全市场组合的基金,然后长期持有。这样的基金被人们称为指数基金(index fund)。

说起指数基金,你一定不会陌生,也听说过指数基金定投的理念。

这种方法同样被大师们所推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 萨缪尔森就说过:" 博格所主张的理性概念,可以让无数人受益,20 年后,我们就会成为周边邻居羡慕的对象。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能够在多事之秋安然入睡。"

听起来真好,既简单又安全还惠民。

但是,我想问你两个问题:

你自己投资指数基金了吗?

你身边哪些朋友靠定投指数基金赚到了钱?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探寻一下指数基金的前世今生。

1900 年,法国学者路易斯 · 巴舍利耶在博士论文中抛开了对金融市场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用概率论建立了金融市场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型。

整整过了 60 年,这个模型才被萨缪尔森教授再次发现。他提出,股票历史的表现对未来没有影响,股价的变化是随机游走的。

这意味着:历史走势对未来并不提供可被利用的 " 确定性模式 ",股价的短期涨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带有噪音与随机性。

接着,著名经济学家尤金 · 法玛提出了" 有效市场 " 假说,该假说认为,股价充分反映所有已知信息,市场不可被战胜——道理很简单,市场由所有投资者组成,总不能自己打败自己。

1975 年,查尔斯 · 埃利斯发现了" 成本理论 ",基金的管理费等各种成本,长期看几乎抵消了股票基金平均 20% 的收益。

看起来,以上理论都是来给资本市场泼冷水的:

巴舍利耶和萨缪尔森的 " 随机游走 " 理论,说明短期预测市场几乎不可能;

法玛的 " 市场有效 " 理论,说明无法持续战胜市场;

埃利斯的研究显示高成本会侵蚀收益。

都这样了,华尔街还咋玩儿呀?

所有的 " 坏事情 ",倒过来想,没准儿就成了好事情。

约翰 · 博格反而从上面的理论中受到启发,以 " 被动复制 " 的思路另辟蹊径。

既然 " 打不赢 " 市场,那么 " 干脆跟着走 "?

博格意识到,如果绝大多数人无法真正跑赢市场,那么与其把宝贵的时间与资源投入到很难成功的主动管理里,不如直接跟踪市场,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让投资者享有 " 市场的平均回报率 " ——而在有效市场下,这个 " 平均回报率 " 本身就不低,长期来看甚至打败了绝大多数主动基金。

倒过来想的指数基金,一下子将 " 限制 " 变成 " 优势 ":

既然不能预测,何不跟随整个市场?

既然不能战胜市场,何不直接买入整个市场?

既然成本会侵蚀收益,何不将成本降到最低?

1976 年,约翰 · 博格率领先锋基金,推出了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先锋 500 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起初并不顺利,还被华尔街嘲笑为 "Bogle ’ s Folly"(博格的愚蠢)。但随着时间推移愈发被市场认可,成为投资领域里 " 最简单、成本最低、最能让普通人睡得安稳 " 的投资方式之一。

对博格来说,这不只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也是一种更符合投资者利益的 " 知足之道 "。

毕竟,如果连 " 市场本身的平均回报 " 都拿不到,还谈什么持续打败别人呢?所谓 " 知足 ",就是先抓牢那块确定可得的蛋糕,并且创造一生够用的财富。

指数基金这么好,但是真正从中受益的人为什么不多?

排在第一的原因就是:不甘心。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水平至少在中上,怎么可以接受指数基金这种平庸的回报水平呢?

聪明人可能就更无法接受:我怎么可能只拿到平均数?

在约翰 · 博格的论述中," 均值回归 "(Mean Reversion)是一个无比重要又常被投资者忽略的概念。他反复强调:无论基金的投资风格如何多样,投资的板块如何变化,从长期来看,它们的业绩终将回归到市场的平均水平。

换而言之,我们常见的 " 昨日之星 " 可能会成为 " 明日落后者 ",而被市场忽视的投资对象,也可能在时机成熟时重新回到均值附近。

一些投资者总想借不同的策略、市场风格、行业主题来获得超额回报,但放到长周期里看,这往往是徒劳的。

回到 " 知足 " 的主题,如果明白投资最终难以摆脱 " 均值回归 " 的引力,那么投资者就没必要一直追逐 " 短期第一名 " 或 " 热点板块 ",因为大概率会受到 " 均值回归 " 的反噬。

所以,拥抱市场整体,用更低的成本、更少的交易去稳稳抓住 " 市场平均回报 ",在长期里反而能跑赢大部分拼命追逐热点、追涨杀跌的对手。

这正是博格主张的指数基金之道:与其指望自己变成下一个 " 股神 ",不如好好降低成本、稳抓市场回报,把耐心交给时间,照样能从市场获得不逊色于大部分专业机构的回报。

你可能会说,我是个知足的人,也甘心获得市场平均回报,那么我是不是只要安静地定投指数基金就能慢慢变富呢?

很遗憾,也未必。

博格的理论主要来自美国股票市场。然而,各个市场并不完全相同。

比方说,尽管在某个时间区间里,标普 500 和沪深 300 的涨幅接近,但是标普 500 涨得比较平缓而均匀,而沪深 300 波动较大," 快牛慢熊 ",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一把拉光涨幅,然后很多年指数都原地不动。

这时候,你可能较难简单通过指数基金实现财富,连定投策略也无用武之地。

你看,这就是决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没有哪种妙方,能让你完全不用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去做决策。

指数基金在一个相对成熟、长期向上的市场里,确实能给普通人提供 " 简单、低成本、稳健 " 的投资路径。

但在新兴市场或者波动性较高、结构分化显著的环境下," 躺赢式 " 定投并不一定奏效,也需要针对市场特点进行适度调整和组合优化。

接下来,我为你提供一些思路作为参考:

第一,选好指数:宽基优先,兼顾行业或主题。

宽基指数:这些指数涵盖大部分市值或不同规模的优质公司,分散度高,也是定投的常用标的。

行业主题指数:若你对某一板块的长期前景有信心,并且看得懂,可将其作为补充配置,提高整体组合的成长性。

第二,做好全球化或多资产配置。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投资国外市场,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即便不出海,也可以通过 QDII 基金、港股通或部分跨境 ETF 来实现多地域配置。

在 A 股高波动的现实下,加一些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能在熊市时维持心态稳定,提高组合的抗波动能力。

第三,认识 " 快牛慢熊 " 的市场特点,拉长周期。

A 股常常在短期内出现急速拉升,然后漫长横盘或回调,指数在较长时间里都可能不创新高。

如果只定投了半年、一年,正好遇到高点,收益很可能不理想。要有至少 3~5 年以上的投资周期,最好经历一个完整牛熊,才能体会到定投成本平滑的好处。

对于多资产或多市场配置的投资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再平衡。

第四,设定 " 安全垫 ":避免流动性冲击。

千万别重仓或加杠杆投入指数基金,如果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急需用钱,却碰上股市低迷,你就只能 " 割肉 "。

建议保留相当比例的现金流或流动性工具,让你在市场大跌时,不至于被迫卖出,反而能逆势买入摊低成本。

现金流非常重要,不管是一份工作,还是租金收入,都能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

第五,选安心的、管理费低的指数基金。

优先选国内最大的几家基金公司的指数产品,名字我就不提了,你很容易就能查到,并且选资金规模相对较大的、成立时间长的指数基金,减少清盘的风险。

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用通常都差不多,当然越便宜越好。

博格在书中分享了他人演讲中的一个故事,叫《不计其数的钻石》:

在古代波斯,一个富有的农场主离开故乡寻找更多财富,他穷其一生徒劳地寻找神秘的钻石矿。随着年华逝去,他得到的只有沮丧,他成为一个背井离乡、一贫如洗的乞丐,最终绝望地投海自尽。

与此同时,在这位农场主的庄园里,新主人打量着他拥有的广袤土地,看到溪流中有什么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是一颗大大的钻石,正静静地置身于一个大钻石矿的矿顶。

那么,什么是我们后院的钻石呢?

一个,是指你自己;

另一个,是指常识。

这两样东西,看似都唾手可得,但又都不容易。自己最难懂,常识不常见。

对于你自己这颗钻石:你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资金需求,才能设计出最适合的投资策略。正如博格所说的 " 知足 ",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认清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

对于常识这颗钻石:投资的成功往往不在于多么复杂的策略,而在于最基本的常识。低成本、分散风险、长期持有,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坚持。

正如博格的结论:常识和简单化是财务成功的关键。

回到这节课的开头:一生赚多少钱才算 " 足够 "?

约翰 · 博格给出的答案是:与其终生追求所谓 " 超额收益 ",不如踏实地拿到那份属于你的市场回报。

这正是他所说的 " 知足 ":

并非懈怠追求,而是选择最务实、最符合常识的路径;

并非贪恋奇迹般的高收益,而是珍惜稳稳可得的长期复利。

钱也从来不是用 " 多 " 与 " 少 " 来区分的,很多时候,够用就好。

对于普通人,依照常识,构建好人生的牢靠的财务体系,享受 " 足够 " 带来的从容与自在,远胜无休止的攀比与追逐。

知道什么是 " 足够 ",并且能够构建和守护这种 " 足够 ",可能是一个人在财富上最完美的状况。

做好决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人生,几乎就是由几个关键决策塑造的。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