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起底”经营贷乱象:执照、流水、实体“一条龙”造假 何以瞒过银行?(4)

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放大。如果银行线上贷款系统对“经营实体地址”仅作形式核验,未接入工商登记实时数据,那么中介通过“地址挂靠”方式伪造经营场所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部分银行“重形式合规、轻实质审查”的倾向也加剧了风险。例如将风控流程简化为“材料核对清单”,过度依赖标准化模板,忽视对经营场景、资金流向的动态验证。

最后,是聚焦关键节点。

记者了解到,很多中介擅长捕捉时间窗口,利用银行季度末考核压力,在特定时段(如6月、12月)集中突破,此时银行更倾向于完成指标而放松审核标准。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将客户经理绩效与放贷规模挂钩,形成“重短期业绩、轻长期质量”的导向,导致风控让位于业务扩张的倾向难以根除。基于此,银行内部人员与中介的合谋,也成了风险传导的关键节点。

流向成谜:从楼市到金融市场

违规操作的经营贷,其资金究竟流向何方?

“当年买房时有资金缺口,老房子又不能做抵押贷款,无奈之下,通过信贷中介办理了经营贷,实际上资金用于购房了。”一位购房者告诉记者。

这只是经营贷资金流入购房环节的一个缩影。一些经营贷以“购货”“支付货款”等经营性用途申请,但资金实际流向与经营毫无关联,支付对象多为房地产中介、金融从业人员等。审计案例显示,某银行客户经理管理的5笔问题贷款中,3笔流向同一房地产公司员工账户。

实际上,此前,由于按揭贷款和经营贷之间存在利差,在提前还房贷高峰期,坊间存在诸多关于“贷款置换”“转贷”等操作手法,一些购房者把高息的按揭贷款置换成低息的经营贷。

也有部分经营贷资金流向了金融市场。除了投向理财产品,部分资金甚至通过隐蔽渠道流入股市、基金等高风险领域。例如,上海嘉定某村镇银行因经营贷违规流入股市被罚170万元。此外,部分借款人注册空壳公司套取经营贷后,投资私募基金等非标资产。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