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火堆上的亚马逊(3)

压力之下,亚马逊开始降本增效。多轮裁员自2023年初开始,不仅是音乐、人力资源、游戏等边缘项目,云计算、广告等利润丰厚的部门也受波及,至今总裁员人数已经超过27000人。

另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亚马逊持续拓宽流量渠道。去年,亚马逊与Meta (旗下有Facabook、Instagram) 、Snapchat达成合作,美国用户不离开社交媒体App,即可通过亚马逊完成购物。类比于国内,这相当于用户可以在微博App内浏览广告、并完成淘宝购物全流程,无须跳转至淘宝App。

“第三方卖家服务”收入占亚马逊总营收比重超过20%,亚马逊同样在此发力,推出更多卖家服务套餐来增收。去年,亚马逊上线“Buy with prime”服务,卖家支付一定费用,即可在自建的独立站中使用亚马逊的仓储、物流、支付、Prime会员等服务。物流上,亚马逊推出“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Supply Chain by Amazon) ,类似物流领域的“全托管”:跨境运输、清关、陆运、囤货、补货与尾程配送,都由亚马逊负责,卖家可付费订阅。

种种努力下,亚马逊2023年业绩好转,前三季度净利润198亿美元,为上市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亚马逊CEO安迪·贾西 (Andy Jassy) 在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业绩表现不错是因为零售业务的服务成本、交付速度都有改善。2023年一次大促期间,超过10万件亚马逊商品在用户下单后四小时内送达。

上述亚马逊员工说,2023年11月初的三季度全员大会上,高管们终于轻松起来,开起玩笑,用美国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歌词串联演讲。

亚马逊与中国平台

人与机器的较量

亚马逊和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强调数据、机器和系统。在亚马逊,系统是核心,员工成为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系统为人服务,“老板是系统的Bug”。

刚刚走出阴霾的亚马逊,在以美国为核心的海外市场,与中国对手相见。亚马逊像冰冷的机器,中国电商公司更像火热的人。

一位曾在阿里巴巴与亚马逊工作的人士回忆,在阿里,每个季度都有誓师大会,团队们聚集在酒店宴会厅,头绑红带,依次上台摇旗呐喊:“我们下个季度的目标是xx亿!”众人热泪盈眶。

而在亚马逊的员工大会上,老板们强调“Day1”(每天都是创业的第一天)精神,但风格温和,“像(苹果CEO)库克开发布会一样娓娓道来”,同样曾在这两家公司工作的李清天(化名)回忆,在阿里,大促时敲锣鼓、喊口号,他一开始不适应,待久了,看着大屏上的GMV数字不断上涨,他也跟着激动。

“亚马逊相信管理机制、系统和算法,中国公司人治色彩更浓。”李清天说,亚马逊使用算法、大数据做销售预测,系统得出基准值后,人只需将系统未知信息 (比如传统节日、大促、限购) 译成数值输入,得到最终值。若两个数字偏差过大,负责人需向领导及相关合作方解释。

阿里也有系统,但系统的话语权不断变化。一位在阿里工作超过10年的人士称,阿里的电商预测系统非常智能,囊括几乎所有影响销量的因素,包括支付、物流、到货周期、流量分配、运营策略等。当外界出现新的影响因素,例如某类产品因与竞争对手抢份额,变成“主推”,或是某个商品突然变成“爆品”,就需要人在系统中标注,再反复验证,得出新的结果。

李清天回忆,阿里的销售预测,由小二与商家、内部合作团队商讨决定。比如某次大促,基于历史数据的系统预测GMV是65亿元,但公司目标是100亿,中间35亿的差额,由团队领导协商分派,相关负责人主动领任务,剩下没人领的几个亿直接指派。

前述阿里人士也提到,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因为“系统是为老板服务的”,“老板是系统的Bug”。

Temu的母公司拼多多,同样以人治为主,权力高度集中在核心高管手中,员工只需执行,也少有无效的汇报、PPT。据《财经十一人》了解,拼多多内部,员工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同事之间以花名相称,部门壁垒森严,员工无从得知自己所处部门之外的组织架构。自上而下的命令下达后,员工能被快速动员,展现出惊人的高效与战斗力——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Temu已经进入近50个国家,并在多个地区排名下载量排行榜前列。

两相比较,亚马逊模式的优势在于机制健全、中长期效率高,中国大厂模式的优势在于快速响应、短期效率高。几年前,同样职位的员工,在亚马逊可以管理几百个供应商、几万个SKU (最小库存单位) ,且加班少;在阿里只能管理不到百家供应商、几千个SKU,还需要加班。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这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相关。他从小就对数字感兴趣,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位,就职于量化对冲基金。他依靠数据工作,也相信数据。他在1994年创办亚马逊,也是缘于他测算出的一个数据——互联网年增长率达2300%(尽管后来这个数据被证明并不准确)。

无数个数据共同构成流程、系统与机器。贝佐斯相信,机器与系统更为高效、准确,而人与人的交流是低效的,这说明人们没有以最佳方式协同工作。创立以来这三十年间,亚马逐步搭建起庞大系统与复杂算法,并通过收购机器人公司、加注人工智能,管理150万全职与兼职员工、200万商家,是美国每年运输快递最多的公司。它同时帮助贝佐斯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于是,在亚马逊,系统能够判定商家违规、下架封店,系统能够管理工人、监督司机,系统能够充当客服、解决用户的问题、自动回复申诉邮件。但系统并不完美,它无法百分百贴合现实,由此造成的偏差,不一定能被修正。

2021年,亚马逊一位63岁的运输司机收到一封自动发送的邮件,称其被算法判定渎职,遭到解雇——他被机器解雇了。事实上,影响他工作的是不可控因素,比如送货的公寓楼被锁住。事后他写邮件申诉无果。

美国媒体援引亚马逊前经理称,亚马逊知道将工作委托给机器会导致不利后果,但他们认为,只要司机可以轻易更换,信任算法比付钱调查系统误判更便宜。亚马逊回应称,这不代表绝大多数司机的经历,公司在技术和资源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帮助司机了解情况,以及调查所有的司机申诉。

人成为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亚马逊这种把人当机器的做法,长久被人诟病。人们将符合亚马逊标准的优秀员工称作“Amabot”,也就是亚马逊机器人(Amazon+Robot),意指人已经与系统融为一体。

亚马逊的主场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