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火堆上的亚马逊(4)

在中国市场遇挫多年后,亚马逊再次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只是战场变成海外,尤其是美国。这是亚马逊的主场,轮到中国公司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Amabot”哲学帮助亚马逊击败巴诺书店、eBay、沃尔玛,还有美国市场之外的其他区域电商平台,并让它拥有足够的资本,收购多家垂类电商网站,扩展版图。

美国资深商业记者布拉德·斯通跟踪报道亚马逊多年,他写作的《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出版于2014年。书中写道,亚马逊财务部门下设“竞争情报部”,由资深高管带队,负责调查竞争对手。他们大量购买对手产品,检测其产品质量和服务速度,并将数据提交给贝佐斯等高管带队的委员会,后者据此制定竞争策略。

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已经覆盖一百多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亚马逊从来不缺对手,不缺竞争,也不缺胜利。这也是一些亚马逊人士认为公司如今并不焦虑的原因之一。

但在中国,亚马逊的哲学失效了。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12年后,亚马逊电商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被淘宝天猫、京东远远甩在身后。

李清天曾在亚马逊中国工作。他认为亚马逊中国的本地化存在问题,一个典型例子是,早期网站页面沿用海外设计,以黑白色调为主,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后期,亚马逊学习中国对手,营销设计风格靠近淘宝,与简约风格的网站框架格格不入。

这一切被总结为“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的背后是投入决心不足。据布拉德·斯通《贝佐斯传》,亚马逊前国际业务核心高管皮亚森蒂尼曾称,公司始终担心,若在中国市场大举投资,会被拖住,浪费大量资金。“我们没有足够的胆量直面竞争,我们一直是个怯懦的跟随者。”

多年后,亚马逊再次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只是战场变成了海外,尤其是美国。这是亚马逊的主场,轮到中国公司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首先是管理制度。在硅谷,亚马逊有“血汗工厂”的名号。与其他头部科技公司相比,薪酬低、福利差、工作时间长,因为贝佐斯对福利持怀疑态度,担心有人因贪图享受留在公司。“勤俭节约”甚至写入了公司十四条领导力准则。但与中国同行的“996”相比,亚马逊的风格已经算温和。

2023年4月,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布报告,指控Temu母公司拼多多员工“极端加班”、Shein广州关联工厂违反劳动规定。该委员会是美国政府通过国会授权设立的机构,其报告是这两方决定美中政策的指南。

压力的另一面是更高的效率。一位亚马逊员工称其对公司的唯一不满是,立项速度太慢,两周时间,亚马逊连文件都没定,中国大厂已经足够跑出赛马结果。

其次是用户需求与产品设计。两位行业人士称,海外用户偏好简约风格,在意个人隐私,喜欢自己研究说明书,不喜欢与客服过多接触,或是频繁收到促销信息;中国用户则习惯与客服交流。因此,亚马逊的详情页信息细致,客服入口很难找到。不过,将拼多多的多彩视觉风格、抽奖玩法移植到海外的Temu大获成功,似乎能够说明,在低价面前,产品设计并不重要。

在公司之外,美国的电商环境也与中国差异明显。出海数字化咨询公司睿启数字创始人汪睿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现在帮多家中国公司做出海咨询,他发现,美国消费者重视品牌,因为本身收入足够高,一个卡车司机年薪17万美元,甚至超过不少中国公司高管的收入,他们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

此外,美国电商行业的另一大特点是流量分散。在中国,消费者大多会直接去电商平台搜索相关商品,或是因内容“种草”。美国消费者会去谷歌、Meta、Twitter、Instagram、TikTok在内的几乎所有平台搜索产品购买渠道,他们也更愿意尝试新渠道,因为传统大平台在许多美国消费者心中是“无恶不作的大资本”。

这意味着中国的新平台们,能够快速触达消费者,但同时需要源源不断在多个渠道长期花钱买量。

亚马逊长期耕耘美国市场,目前亚马逊站内流量商业化率超过50%,而新平台们的流量基本来自站外。

应对竞争的方式也不相同。多位亚马逊员工称,公司强调用户体验,领导提问时也围绕此展开。其中一位员工提到,亚马逊不会因为竞争对手而加速推进特定项目。

而中国公司对待竞争,手段更加激烈。一位知情人士称,阿里日常工作中,竞对公司的名字经常出现。部分一线员工,把竞对作为“工具”:行业小二 (相当于商家运营) 想推某款新品上架优质坑位,老板反对,小二以“如果上不了,它会去竞对平台首发”为由争辩,老板就会松口。还有小二“讲故事”邀功:某款产品本要去竞对平台,但在其劝说下来到阿里首发。

早期,行业小二以GMV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负责重点项目。有的小二品牌方出身,项目侧重于新品牌入驻、老品牌新品首发;有的小二从竞对平台跳槽过来,重点项目是“刺探敌情”,比如某商家去年份额是阿里、竞对各一半,那小二今年目标就是份额大于竞对。

前述阿里人士确认了上述说法,并称阿里关注竞争对手,只是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竞争对手不同,有的盯着京东,有的盯着美团,还有的盯着拼多多。

对拼多多的狙击是经典案例。据公开报道,2018年,拼多多控诉阿里强制品牌商家“二选一”。2020年3月,淘宝对拼多多员工执行风控策略,后者无法领取聚划算百亿补贴;还有拼多多员工称,阿里禁用拼多多小二全家的淘宝App,楼下依图科技员工的IP也遭封禁。

2023年,京东提出低价战略,上线类似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一位京东员工称其被拼多多屏蔽IP,无法浏览拼多多百亿补贴商品信息。今年1月,京东采销人员在直播间喊话,“请拼多多停止屏蔽,直接比价”。

多位行业人士提到,出海需要认真投入,要有战略级的组织和耐心,“老板要all-in”,否则很难成功。“外企入华,都是一点一点做消费者调查、广告测试、产品测试、铺渠道,才有可能成功。”一位咨询公司人士称。

亚马逊的新挑战

如何平衡用户、商家与平台,是所有平台公司最核心、也最难解的问题。“飞轮理论”是亚马逊已被验证的阶段性答案,如今面对新的考验。

作为守方,亚马逊具有品牌心智、用户满意度等诸多优势。其中,花费二十多年积累、优化而来的自营物流设施及供应链计算系统,是非常核心的一点。它让亚马逊能为用户提供隔日乃至当日送达服务,而Temu、Shein、TikTok在美国市场的到货时间普遍在一周及以上。

一位行业人士分析,TikTok Shop美国站招商时,之所以设置“亚马逊年销售额超过200万美金”的门槛,就是为了借用亚马逊物流,因为卖家已在亚马逊海外仓提前备货,直接从当地仓库发出,到货时间会更短。

“亚马逊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多位接近亚马逊的人士评价,不论是“小草”夫妻店,还是“参天大树”年销上亿元的大卖,不同类型的卖家都能找到生存空间。只是,这几年卖家增多,亚马逊也在内卷,白手起家的故事越来越少,拥有运营经验的人才可能成功。“现在能长出来的小草不是真正的小草,而是参天大树播下的种子。”一位行业人士评价称。

这与流量分配方式相关。两位在阿里巴巴旗下B2C平台速卖通和亚马逊都开店的跨境卖家说,速卖通的自然流量很少,卖家只有砸钱烧“直通车”(阿里的一款广告产品),商品才能排到前列;亚马逊广告费用也在上涨,且投放规则愈加复杂,甚至成为一门“学科”,但自然流量相对多,付费流量不仅看钱,也看技巧。至于Temu,同款产品流量分配主要看价格。一位给几家跨境电商平台供货的工厂主说,亚马逊上同一款产品、同一条链接,可能三五年一直权重很高、保持前列位置;这在其他平台几乎不可能。

因此,虽然多有抱怨,但亚马逊仍是不少卖家的首选。一位多平台卖家称,这本质上还是因为亚马逊用户众多,只要持续有订单,卖家就愿意常驻。

而Temu、Shein、TikTok的全托管模式,更加适合工厂。一位卖家称,现在Temu上,贸易商仍有生存空间,但随着竞争者涌入,供货价被越压越低,贸易商最终总会被更有成本控制能力的工厂挤走。

某种程度上,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对手,亚马逊的挑战与从前类似。其中一个是,如何留住中国卖家。亚马逊离不开中国卖家。据亚马逊数据,截至2022年11月,亚马逊第三方卖家数量接近200万。第三方电商资讯网站EcomCrew去年11月的数据显示,超过63%的亚马逊第三方卖家来自中国。据此估算,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数量超过126万。

中国卖家曾给亚马逊带来麻烦——当中国低价商品涌入,美国卖家、亚马逊自营零售部门都有不满。一些中国商品也让亚马逊因知识版权、假冒伪劣等问题陷入诉讼。亚马逊内部为此有过分歧,最终,亚马逊的决定是“着迷用户”(这也是亚马逊十四条领导力准则中的第一条),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他们把中国的低价商品保留下来,也因此留住用户。

这又关乎亚马逊面对的第二个挑战:如何留住用户。此前,亚马逊给出的答案是:

  • 丰富的品类(selection)

  • 低价(low price)

  • 便利(convenience)

只是如今,新的对手们在品类上不断扩展,在低价上更加极致,消费降级的大背景让部分消费者愿意为了低价舍弃便利性。低价是效率的证明,当效率已经被提到一定高度,再往上就是成本的急剧增长,如果要避开无止尽的低价竞争,就需要有更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亚马逊不再是中国卖家唯一的选择。中国卖家们很清楚,过去受制于亚马逊,未来同样会受制于新平台,他们的新方向是做自己的品牌和独立站,把消费者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亚马逊已经看到这个趋势,加大了对品牌出海的服务力度,卖家可以不在亚马逊上卖货,同时使用亚马逊的相关服务,包括物流、配送、营销工具等。

卖家和用户流失之外,亚马逊的压力来自多方。2024年1月,法国数据保护监管机构CNIL对亚马逊法国仓库业务处以3200万欧元罚款,称其设立一个“过度侵入性的”系统来跟踪员工表现、收集员工数据,以衡量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休息时间。亚马逊称CNIL的结论“与事实不符”,保留上诉权利。

此外,亚马逊工人多次通过罢工表示抗议。2023年“黑五”期间,欧洲多地亚马逊仓库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亚马逊英国工人计划于2024年1月25日在新的配送中心再次罢工。

2023年9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17个州的总检察长起诉亚马逊,称其非法垄断,阻止竞争对手和卖家降低价格,降低产品质量,向卖家收取过高费用,并阻止竞争对手与其公平竞争。

短期来看,亚马逊能从密集的反垄断调查中松一口气,亚马逊已经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表示,新平台的快速崛起证明了亚马逊没有垄断。但中国对手正持续对用户、卖家、低价与多样产品等飞轮的每个环节发起挑战、瓜分流量。拼多多和抖音在四年时间里,挑战了曾经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占据超过25%的中国电商市场份额。中国卖家已经告别了在亚马逊上“躺着赚钱”的阶段,亚马逊也一样。

对于亚马逊而言,这是一场新的竞争,面对全新的对手、全新的运行模式;这也是一场旧的竞争,关乎所有平台公司最核心、也是最难解的问题:如何平衡用户、商家与平台。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