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卫生巾致癌、假玉石陷阱 直播带货乱象横生 主播却年入数十亿(2)

与产品质量问题的频发且维权遇阻情况形成强烈反差截然不同的是,头部主播们的收入高得惊人。此前,董宇辉就多次被爆出品控问题,甚至助农产品也屡遭质疑,可即便如此,他的年收入依旧突破20亿。

同样的,李佳琦也因产品质量不达标、虚假宣传、退货困难等问题被消费者频繁投诉,可他的直播GMV却一路走高,在今年618首场直播中,GMV更是飙升至25亿元的高位。

卫生巾致癌、假玉石陷阱 直播带货乱象横生 主播却年入数十亿

主播责任缺失藏隐患责权划分不明多方合力方能重构监管逻辑

这些特殊受害者的遭遇,折射出直播行业的深层病灶——流量和利益至上主义正在吞噬基本的商业信条。头部主播和平台为了追求销售额,对产品质量的审核流于形式。

以“棉密码”为例,其作为辛巴“亲自参与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宣称有“一千万用户”,却在检出硫脲后仍销售半年,平台给出的理由竟是“未收到权威部门下架通知”。这种“以罚代管”“以拖待变”的逻辑,让消费者健康成了流量的祭品。

卫生巾致癌、假玉石陷阱 直播带货乱象横生 主播却年入数十亿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报告》显示,超过37%的消费者曾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质量问题,但仅有13.6%的人最终维权成功。

监管体系的滞后则让乱象有了生存空间。一方面,法律对直播主体的责任界定模糊,主播身份在“广告代言人”“销售者”“平台方”之间摇摆,出事后往往互相推诿。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对于“保护特殊群体”的破局之道,应该聚焦于重构监管逻辑,这需要平台、主播和监管部门的三方合力推动。

其中,平台应加强对主播和商品的全面监管,建立严格的选品和审核机制;主播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履行产品质量“守门人”的职责;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对特殊群体的相关准则和规范。

当直播带货的聚光灯从流量转向人群,从销售额转向权益保障,这些特殊受害者才能真正被看见。毕竟,一个健康的直播行业生态,不该让最需要保护的那群人,一再被辜负。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