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

不知道各位最近去没去过中关村鼎好。对,就是刘强东发迹的那个“电脑城”。

今年2月,鼎好后面加了个“DH3”,摇身一变成了海淀科创生态的集中地之一,吸引不少时下火热的科技公司入驻,这个曾经无比喧闹又沉寂下去的地方获得新生。更新的鼎好DH3环境不赖,投中网在二层的全球路演中心办了好几次沙龙,反响都挺好。最近这次的主题是“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感受到在航天领域已经落后于苏联,美国开始对科技政策进行全面调整,也促成了NASA的成立。站在美国的视角,“斯普特尼克时刻”被用来描述一种“被超越,感受到威胁,并立誓绝地反击”的状态。对当时的苏联来说,“斯普特尼克时刻”则意味着超越。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进入2025年后,大额BD更是频现,仅上半年交易金额就超过了去年全年。资本市场也终于有了反应。对美国来说,当下就是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不然美国投资人也不会推动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国创新药。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

此一时彼一时。美国当年综合实力领先苏联太多,再加上眼一闭心一横,反超苏联不难。但终归,美国不再是当年的美国,中国也不是那时的苏联,拿创新药来说,中国走的可不是“大力出奇迹”的路子,而是在原料药、研发外包乃至很多创新药管线,近乎全方位将美国“拿捏”得死死的。

信心普遍很足,疑问倒也不是没有,比如未来BD交易持续性到底如何?为什么同样消沉了好几年,相比于因为利好不断而火热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明显有种不对称的冷清?创新药创业公司情况有变得更好吗?再比如,虽然绝对金额一直在飙升,但平均下来看,中国出海BD交易的首付款仍然不高,走“性价比”路线也有争议,很多资产到底算不算“贱卖”?另外,就算是二级市场,大额BD也无法刺激创新药表现了,这是为什么?最近引发不少讨论的NewCo又是怎么回事?

1234...全文 10 下一页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