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3)

杜劭君强调,近年来,通过空间释放、平台搭建与政策倾斜,海淀区已成功培育出巢生、百放等一批高质量孵化平台。他认为,当前创新药BD交易的活跃态势是产业长期积淀的必然成果,展现了从科研源头到临床转化的生态效能,虽未来或有波动,但持续向好的大趋势已然确立。

这话得到了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乐贝林的印证,高榕的案例很有些说服力,“六年前我们天使轮投的普方生物,去年18.5亿美元被并购;高榕投资的华深智药,今年上半年拿到了赛诺菲1.25亿美元预付款,还有维泰瑞隆跟诺华的合作也快落地了。这些不是突然成的,是早期投进去后,企业一点点把研发做扎实了才有的结果。”

丹麓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谦更直接,他以十年前的临床质量做对比,“2015年‘7.22临床自查’,80%的项目自己撤了,连知名大三甲医院都被查出问题。现在呢?百利天恒、恒瑞这些企业的产品管线被BMS、GSK这样的MNC抢着买,这说明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质量、能力和效率,得到MNC的认可,已经有国际竞争力了。”

还有个绕不开的点是“中国优势”。安达生物COO陈海敏做的是个性化肿瘤治疗疫苗,他们在中美都拿到临床批件、在中美国推进一期,由于有非常显著得IIT结果,预计能快速推进到II期,最深的感受是“中国速度和成本优势太明显了。”

“我们首推适应症是胰腺癌,随访数据5年的总生存率66.7%,这个结果在‘癌王’身上很能打。现在计划2028年国内上市,比国外同类项目进度快不少,成本也低,这就是我们能跟MNC谈BD的底气。”

整场沙龙看下来,大部分嘉宾对后续创新药的BD较为乐观,除了上述投资人给出的较为微观的理由,也有嘉宾从宏观角度发掘出不少底层逻辑。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