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4)

第一,“专利悬崖”和“降息”会持续利好。创新工场前沿基金总经理任博冰提到一个关键背景:“未来几年美国要降息,加上很多大药企面临专利悬崖,他们需要更多好管线补充,中国biotech正好能提供。以前很多deal流向国内上市公司,现在慢慢会到创业公司,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BD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但与美国相比,中国BD交易首付款仍低5-6倍,市场中也有另一种声音,中国创新药BD还是在走“性价比”的路子。对此,天创资本董事总经理涂帆认为,“国内只有百济具备在海外做临床试验和商业推广的能力,更不用说处于初创期的biotech。卖给MNC其实是获得‘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他们出资金、出销售网络,我们的药能在海外市场商业化,让全球患者受益,这不是贱卖,是双赢。”

合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雨龙则补充,“现在很多企业,好管线自己留着,次一点的卖出去,这种持续BD能力,比药能不能上市更重要,更可以为行业和政府建立信心。”

第三,二级市场的回暖会反哺BD。青岛国信创新合伙人孙帆观察到,今年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涨了百分之七八十,虽然一级市场还没完全热起来,但“估值修复的信号已经很明显”,“我们最近看的项目,估值比半年前普遍涨了20%左右,二级的钱慢慢会溢到一级,企业有钱做研发,BD的储备项目就会更多。”

不过,乐观归乐观,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AI制药在应用上,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孙帆认为,药企不愿意给真实核心数据,所以历史上美国同行AI制药公司推进到二期临床数据都不太好,未来AI制药企业如何和药企形成良性循环,有待进一步论证和业内共同探讨推进。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