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突围向“新” “外贸第一大省”如何在风浪中破题(2)

转换市场谋破题逆增长折射怎样的“市场观”?

“这几年我们深入运营欧洲、日韩和东南亚地区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内销方面,在‘两新’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积极参与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一季度销售环比增长超过300%。”在座谈会上,一家科技型外贸企业言及自己在应对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当下所持的“市场观”。

早在“关税战”之前,广东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向新市场“转场”的探索已经开始:多场“外贸优品和国内采购商对接会”陆续举行,内外贸一体化相关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本土企业“不待扬鞭自奋蹄”,也在主动调整战略、拓展新市场。

而在刚刚落幕的137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额依然不降反增:比去年同期增长3%。几乎同时,大湾区中欧班列发送量也宣布创下新高:发送量同比增长超20%——这样的逆势增长,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加码中国、中国外贸企业看好新兴市场的双向奔赴的结果。

突围向“新” “外贸第一大省”如何在风浪中破题

提早布局市场网络,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发力,是大湾区不少企业近年来应对风浪的破局之策,“双循环”的韧性同样来源于此。

上个月,“外贸优品中华行”广东广州站启动仪式在广交会上举行,外贸企业与采购商现场达成意向合作协议,意向成交总金额超6.8亿元。广交会外,快速设立外贸优品专区、快速上架外贸转内销产品,湾区各大商超打通外贸转内销“绿色通道”……引导企业打开更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这个思路下,广东计划在2025年组织超过300场“粤贸全球”展会,重点拓展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展促贸”的策略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展会的溢出效应,也带动大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系列遭遇“关税战”之后的快速反应,是对风险和挑战的“有备而来”,也是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主动成长。

突围向“新” 长期发展如何危中育机?

不久前,一台来自广东的全景相机新品的发售,让纽约中央车站凌晨3点依然人潮涌动——即使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即使排队几百米,也阻挡不了美国粉丝第一时间抢购中国新品的热情。发售开始还没几个小时,首批库存就已经“清空”了。

突围向“新” “外贸第一大省”如何在风浪中破题

一边是美国群众对中国新品的“非买不可”,另一边则是全球各地采购商面对中国广阔市场的“非来不可”:美国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举行的第137届广交会,采购商数量、成交订单量依然增长,在新设立的服务机器人专区,样品“秒订”已成为常态。世界用订单和纷至沓来的脚步,对中国市场、中国创新投下“支持票”。

向“新”突围。除了新产品、新渠道,打开局面,更有对大湾区共同市场的新认识。就在5月1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一支由50多位成员组成的商贸代表团启程前往卡塔尔和科威特,这是他就任以来第二次出访中东地区。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代表团不仅有30多名香港工商界和专业界领袖,还特别加入了20多位来自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内地企业家,涵盖金融、贸易、基建、创新科技、能源等多个领域。这种“香港+内地”的“打包推荐”模式,也是大湾区“独一份”。

突围向“新” “外贸第一大省”如何在风浪中破题

李家超在行前记者会上表示:这次访问有两大目的,一是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下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体现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二是展现内地与香港企业优势互补,提供从先进制造到金融服务的全方位供应链服务。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