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面子”难撑,“里子”难守:苹果手机直降2000元背后的两难困局(3)

中国市场下滑趋势明显

苹果在全球市场的出货量在今年一季度创下了历史新高,实现了10%的增幅。IDC认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关税在美国市场进行提前备货,另一方面也向其他地区大量发货,因为渠道商担心供应链中断会导致库存短缺和价格上涨。

但在中国市场,苹果一直没能改变下滑趋势。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在“国补”政策叠加春节销售旺季的拉动下,同比增长3.3%,达到7160万部,延续过去五个季度的增长趋势,出货量前五分别为小米、华为、OPPO、vivo和苹果,其中,只有苹果出货量出现下滑,下滑幅度为9%,市场份额为13.7%。

IDC认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继续下滑,是因为其Pro系列产品不在中国政府补贴政策范围内。这或许也是苹果将iPhone16 Pro的价格下调至符合国补标准区间的原因。

受销量下滑影响,苹果大中华区的收入也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同比下跌。最新的一个季度,也就是2025财年第2财季(截至2025年3月29日的季度),苹果大中华区收入为160.02亿美元,同比下滑2.3%,而之前六个季度的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2.5%、12.9%、8.1%、6.5%、0.34%和11.1%。

“若非华为此前遭美国打压,国内市场很可能呈现华为‘一枝独秀’的局面,对苹果造成更大冲击。即便如此,苹果目前仅保持相对优势,并未形成绝对领先地位,且市场份额仍在持续下滑。”马继华说。

这是因为,一方面,苹果自身的产品优势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苹果的生态短板日益凸显。

“苹果手机在外观设计、硬件配置、软件体验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安卓阵营与苹果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部分国产品牌甚至在使用体验上实现反超,苹果过去积累的口碑优势不断消减,导致其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马继华说,与此同时,在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家居、汽车等终端设备快速普及,相较于国产厂商(如华为、小米、OV等)构建的完整生态体系,苹果在这些领域明显处于劣势,国产品牌通过多品类协同形成的系统性优势,正在影响用户换机选择,逐步将苹果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近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关税战被叫停,对苹果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暂时移开了。

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马继华认为,为维持中国市场地位,苹果面临两个选择。“以价换量:全系列大幅降价可提升销量,但会损害品牌高端定位;保价求利:推出更高端产品维持利润率,但将导致出货量进一步萎缩。这两个选择存在根本性矛盾,选择市场份额必然稀释品牌溢价,而坚守高端定位则需承受销量持续下滑的风险。”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