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公募三大首席经济学家解读《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5)

需练好“内功”

精准筛选优质科技企业

中国基金报:政策支持角度分析,如何确保金融资源能够精准地投向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的企业,避免资金错配或流向伪科技项目?在筛选和识别优质科技企业方面,金融机构和市场机制应如何协同发挥作用?

李湛:要让金融资源“火眼金睛”地找到好项目,确实不容易。金融机构首先要练好“内功”,提升对特定科技领域的认知深度和专业判断能力,不能只看短期报表,更要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团队的创新潜力,提高精准识别的准确率。同时,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比如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各自的定位要更清晰,通过市场化的发行、交易和退市机制来筛选企业,让市场自己说话,而政府的角色更多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提供基础性的产业指引,而不是直接干预具体投资决策。

魏凤春:政策支持下,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投放,要严守市场化原则。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凭借其专业视角,考量企业技术创新力、知识产权等核心要素。金融机构需关注企业家精神,因为具有全球视野、心怀产业抱负的企业家,更易引领企业突破。同时,建立动态化评估机制,不仅关注财务指标,公司治理等维度也要纳入。金融与市场协同,以信任为基、靠机制保障,精准筛选优质科技企业。

邓海清: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企业评价标准,综合考虑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团队素质等因素,建立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科技金融评估机构,提高对科技企业的评估能力和水平。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等科技创新手段,识别挖掘优质科技型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