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数据“锁在家里”,AI难为无米之炊!传统开源模式失灵,更高阶“开放”在哪(2)

开源大幅降低了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成本,让小公司、个人开发者得以参与到技术浪潮中,催生出更多新想法、新服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也指出,开源不仅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技术风尚,更是推动开放发展、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据“锁在家里”,AI难为无米之炊!传统开源模式失灵,更高阶“开放”在哪

若数据不开放,AI开源就不是真正的开源

AI在持续迭代的过程中,数据尤其核心。“AI正在经历从‘模型中心’向‘数据中心’的范式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指出,高质量、高效率的数据基础设施是降低AI落地门槛的关键。

作为人口大国,数据本是我国的优势。但在此次论坛上,多位与会的专家都提及一个共同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数据作为企业核心资产,价值愈发被重视;另一方面,随着公众数据保护与安全意识的提升,大量数据因“安全考虑”无法公开。“我国大数据建设推进多年,却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倒退’迹象,甚至不少数据即便收集完成、研究有了成果,落地却杳无音信。”

“所谓的AI开源,若数据不开放,就不是软件开源所定义的开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解释道,即便大模型参数公开,若外界没有相同的训练数据,也难以复现其能力,更谈不上迭代创新。当AI的核心生产资料——数据,因商业价值与安全合规问题被“锁在家里”时,传统开源模式便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困境。

数据“锁在家里”,AI难为无米之炊!传统开源模式失灵,更高阶“开放”在哪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