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数据“锁在家里”,AI难为无米之炊!传统开源模式失灵,更高阶“开放”在哪

热度空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余温未散,上海再迎盛会。8月2日至3日,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以下简称“开源大会”)在沪召开。

现身此次会议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给出一则判断:具身智能要在陌生场景中真正服务于人,需实时生成各类动作。他认为,目前,机器人整机硬件已够用,但具身智能大模型仍有巨大缺口,正“期待一个属于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可以说,精确数据的获取难度,也是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升级所面临的难题。

包括王兴兴在内,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将讨论的热点聚焦于人工智能(AI)时代绕不开的核心话题——开源。

AI时代,开源有何重要意义?又面临哪些困境与挑战?突围之路又在何方?

数据“锁在家里”,AI难为无米之炊!传统开源模式失灵,更高阶“开放”在哪

AI重塑开源版图:共享协作推动技术普惠

所谓开源,就是公开代码供所有人查看、使用、修改与再分享,其“共享、协作、透明”的精神不仅影响软件领域,更延伸至教育、科研、硬件(如开源芯片)等领域,鼓励通过集体协作解决问题,推动技术普惠。

AI时代,为何开源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介绍,AI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五个环节,其中,数据获取、预处理与模型训练前三个环节需海量数据与算力,成本高昂,非一般公司能负担。而开源,则有望让小公司也能直接基于大公司的模型,跳过前三个环节,专注于模型微调和推理。

另一方面,AI的进步依赖 “不断试错、持续优化”。一个模型需经无数场景测试,单靠一家公司难以穷尽。所以,开源能让全球开发者共同“找茬”、协同改进。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吕建所言:“开源决定规模,规模决定涌现,涌现成就颠覆。”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