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海南华铁36.9亿元算力大单终止:跨界转型的市场考验(3)

2024年5月7日,公司发布《关于投资智算中心建设的公告》,创新拓展裸金属算力服务模式,正式布局算力业务。公司主要通过融资租赁方式采购硬件设备,并将相关设备部署至指定的智算中心机房后,并提供客户业务所需的各类运营运维服务,以此向客户收取相关服务费用。

2024年,海南华铁在算力领域积极拓展,累计签订算力服务金额达到24.75亿元,这一成绩在当时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不只是海南华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爆发,算力需求更是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算力租赁产业顺势崛起,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风口。众多企业纷纷布局,除运营商、云厂商外,不乏一些跨界玩家,比如“味精大王”莲花控股(600186.SH)、房地产开发商大名城(600094.SH)、染料生产商锦鸡股份(300798.SZ)等,均宣布布局算力新赛道,推进智算中心项目。

袁帅表示,算力租赁作为新兴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传统企业跨界进入可能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然而,算力租赁并不是“建”和“租”那么简单,“现在很多地方的智算中心商业模式是单一地购买了GPU,组建集群,出租算力。”一地(广州)智算中心的运营总监张勇对记者表示,“这是一种非常粗放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当地没有AI应用场景的情况下,完全不具备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

郭涛认为,当前,算力租赁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供给端受英伟达H系列GPU交付延期、台积电CoWoS产能瓶颈限制,实际可交付算力远低于合同理论峰值;需求端碎片化,东部沿海城市自建集群挤压第三方租赁商空间;定价体系崩塌,头部云厂商通过“自研芯片+规模效应”将FP16算力单价压至0.8元/PFLOPS(每秒执行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以下,中小租赁商陷入“量价齐跌”的困局。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