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芯片产业为例,芯片主要分几大块,一是理念设计,这是最赚钱的。这一块目前主要是美国人的份额,而且美国人看得很紧,谁想沾手就立刻打压,不管对手是中国还是日本、欧洲。
接下来是材料,主要指尖端材料,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有强大话语权,市占率很高,像信越公司一个公司生产的半导体硅片市占率高达29%,日本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总体全球占有率近70%。所以,尽管日本半导体市占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下降至10%,但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生产装备、精加工技术、封装技术却遥遥领先。不仅是半导体产业,日本在其他领域的加工技术,特别是在精加工技术十分突出。而精加工需要加工装备,在设备制造方面,日本又是世界领先。
所以,日本产业界和日本企业追求的不是整机,而是在最关键的材料、工艺、部分制造装备等方面,追求唯一性。最典型的例子,前些年日韩两国纠纷投射到半导体领域,日本对韩国限制出口三种半导体材料,韩国企业就没辙。我觉得这是日本公司这30多年来在企业治理改革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奠定了日企整体经营良好、盈利不断增加的基础。
此外,也不能忽略日本的综合商社,综合商社在流通领域、甚至制造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
很多国际知名投资人就是嗅到了日本的商机和潜力,近几年像巴菲特等投资日本商社,现在是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呼应一开始的问题,日本企业始终保持在良性发展轨道,是推动股市增长的根本原因。
观察者网:不过,最近日本财务省内部机构对日企发展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近年来部分一些日本跨国企业的海外利润很高,但企业的很多利润并未直接流回日本国内进行投资,而这一点对于日本国内的人力资本投资或技术革新影响较大;这一论述的基础是因为这些年日本经济的收支结构在发生变化,过去可能主要靠出口盈利,但现在要转向投资盈利。您怎么看待日本政府与企业对这一问题的博弈?
张季风:我觉得首先我们在谈论日本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一点,即这30年日本企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创造和经营了一个“海外日本”。
2023年日本海外净资产额大约471.3万亿日元,比2022年增加12.2%,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连续33年位居全球之首,这是很不容易的。目前日本海外净资产已高达占GDP的85%,这是所谓“外海日本”说法的缘由之一。
另外,日本25%的制造业布局在海外,若以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计算,38%的生产布局在海外。日本企业每年汇回国内的资金约为20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4%左右,所以我们在分析日本经济增长率时,应当考虑这个4%。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企业大量走出去,但几乎并没有产生技术流失问题,因为日本母工厂的核心技术根本没有拿到国外去,一直留在日本国内。可以说,日本实现了在海外借地、借人,扩大市场的目标,实现了从贸易立国向投资立国的转变,实现了国内国际的良性循环。在创造和经营海外日本的同时,其国内经济也并未出现严重的空心化。
图自日经中文网
财务省下属机构的公开呼吁或发言,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议程与导向。政府想把日本国内经济搞上来,但他们的发言逻辑其实是一个悖论。
日本国内外都在讨论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困境,但官方又一个劲鼓励企业回国投资、甚至企业回流,难道不是矛盾吗?关键还得看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这些发言恐怕并没有站在日本整个国家的长期战略角度去思考,或者可能只是坐在财务省官员的位子上就说了这个话。
更何况,企业是否回流或者是否回国投资,取决于企业对投资效益的考量。日本企业在海外的平均收益率是8%,在中国的收益率是15%,但在日本国内,由于劳动力、物流、出口等各方面成本高昂,收益率大幅下降,时效成本上升,那企业为什么要迁回日本本土生产呢?
现在可以看到许多日媒声称有很多在华日资企业想要回流日本,大概率是夸大其实。这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宣传,配合美西方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每年撤离中国的日企大体在5%以内,属于正常范围。
就我个人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信息来看,在华日资企业的收益率,去年是16%,全世界最高,前些年是15%,也是位居全球第一,它们为什么要走?没有充分理由。当然,确实有一些企业要撤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结构调整或是自己没有做好,不是中国市场出了问题,而是自身经营问题或自己产品在中国失去竞争力。
说到底,这是企业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的决策。政府可以呼吁,但对企业也不好明面反对。企业首要考虑的是投资安全,为什么日本企业在新加坡投资如此之大,他们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其次考虑投资回报率,比如日企在中国投资的增长率虽然在下降,但绝对数量仍遥遥领先。
企业是非常理性的,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很清晰,这一点恐怕比政府更清醒。
观察者网:提到日企的海外投资,今年初日经新闻对日企在亚洲的投资做了一份调查(2019-2023年),其中有几项数据变化很值得关注(如下图所示);从投资总额来看,日企在新加坡的投资总额高达10.8亿,中国排第二约1.3万亿,就像您说的,日企在中国投资的基数还是很高的,截至2022年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基地数为31324,远远高于其他亚洲地区。同时,在帝国征信2022年12月~2023年1月实施的调查中,约有10%的日企将实施或考虑将国外业务转移到日本国内,其中最突出的是驻地在中国的企业,搬迁因素中占比较高的是汇率波动与人力成本上升。据您观察,这些年日企对外投资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在此趋势下,中日经贸、投资正在做哪些调整,会有何影响?今年初,日本经济界代表团时隔4年多到访中国,这其中有疫情也有地缘因素,随着内外政经因素变化,双方是否要尝试构筑新的合作模式?
图自日经中文网
张季风:企业投资是要考虑投资环境的,包括政治环境、投资回报率等等。
从2012年以后,中日经贸处于徘徊甚至下降状态?甚至在2023年,日企对华投资下降31%、总额为38亿美元,仅为2012年最高峰时期的73.5亿美元的一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原因很多,固然与地缘政治影响复杂、中日关系恶化、疫情影响有关,但也不能忽略中国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也就是说,日本对华投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我想说,要吸引外来资本投资,首先要把自己的投资环境搞好。
今年初来华的日本经济界代表团规模很大,其实就代表着数十亿美元的商机。5月底,中日韩三边会议在首尔举办,希望至少能在经贸、人员往来层面推动相互间的交流。这与2023年中美领导人旧金山会谈的主旨是相向而行的。
观察者网:最后,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怎么把握日本经济的基本面,到底是好是坏?自去年底以来,日本经济表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景象:日元贬值,日本股市上涨,但同时与企业相关的关键指标并不乐观,制造业PMI位于低位(不过服务业PMI创新高);2023年名义GDP增速达5.9,但名义GDP却被德国赶超,跌出全球第三,排名第四……这涉及到现在外界对日本的讨论,即日本是否正在走出“失去的三十年”,会重新起飞吗?对中国来说,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张季风:首先,我的观点可能跟主流媒体想得不太一样。我在前面已有所提及,日本经济目前的状态或者说这30年来的状态,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既然是正常的,也就谈不上失去的30年。
失去是什么意思?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该是整体经济的增长率、特别是主要经济指标都是负数,而过去30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为0.7%,虽然不高,但也是正增长,所以很难认定位“失去”。甚至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也能有亮点。我认为从日本主流来看,这30年是日本自主改革的30年、高质量发展的30年、创造和经营海外日本的30年。尤其最后一点,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目前都没有做到的。
关于第一点,我们国内经常谈改革红利,其实日本也有,这30年来日本的改革其实没有间断过,每次改革都有一些成果体现出来。关于第二点,我曾做过60项指标统计,将1991年和2021-22年的情况进行对比,一是日本自身的纵向比较,或多或少都有上升,另一个是和发达国家同期进行横向比较,特别在2021-22年左右,除个别指标以外,其余的都是世界一流,由此可以认定日本是高质量的发展。
图自日经中文网
7月16日晚间,同有科技(300302)发布公告,董事、副总经理杨建利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25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250%,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成。此次减持计划合计套现金额约3900万元
2025-07-17减持,公司,股份7月16日,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海航PLUS会员权益卡”内部试运行阶段相关事项的公告。 公司称,近期注意到部分网络平台存在售卖“海航PLUS会员权益卡”的情形
2025-07-17海航,公司,权益受到近300亿元资金追捧的首批科创债ETF,将于本周四(7月17日)集体上市交易。10只产品正式登陆沪深交易所,投资者将迎来参与科创债市场的高效投资工具。 此次科创债ETF推进节奏非常高效,从产品上报到上市仅用了一个月
2025-07-17科创债,ETF,指数7月16日晚间,*ST广道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自7月17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 *ST广道股票于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7月16日期间累计上涨251.49%,偏离北证50指数251.64%,累计出现5次涨停
2025-07-17*ST广道,异常交易,北交所邮储银行7月16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拟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100亿元,作为投资主体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公司名称以有关监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为准)
2025-07-17金融资产投资,邮储银行,公司近日,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再次访问中国,这是他今年第三次访华。 7月16日,黄仁勋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开幕式上首次以中文发表演讲
2025-07-17黄仁勋,英伟达,芯片华自科技发布公告称,2025年7月16日9:00-12:00,华自科技接受睿郡投资等投资者调研,公司董事会秘书宋辉、证券事务代表卢志娟参与接待,并回答了投资者提出的问题
2025-07-17华自科技,投资者,投资7月16日晚间,金字火腿(002515)发布公告称,募投项目“年产5万吨肉制品数字智能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将被推迟
2025-07-17金字火腿,公司,肉制品据浙江发布消息,近日,浙江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强调持续擦亮平台经济“金名片”,加快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建设。当前,浙江正推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建设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是打造六个“新标杆”
2025-07-17浙江,平台,企业7月16日,华仁药业(300110)发布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华仁世纪集团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1182.2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成
2025-07-17华仁药业,华仁世纪集团,减持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7月16日中午谈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时再次强调,“鲍威尔很糟糕,没有做好本职工作”
2025-07-17特朗普,关税,美国兄弟姐妹们啊,海外市场太刺激了。7月16日晚间,全球市场经历了惊魂一刻。泰勒的稿子甚至删掉重写! 早些时候,一名白宫官员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可能很快就会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已在周二晚间与国会共和党人会面时讨论了这一可能的举动
2025-07-17特朗普,关税,美国“利元亨取自《易经》,寓意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选择这个名字是希望做一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公司。”利元亨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卢家红说。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同“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广东惠州
2025-07-17固态电池,镀镍,公司财联社7月16日讯 得益于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市场波动,高盛集团的股票交易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刷新纪录
2025-07-17美元,高盛,营收财联社7月16日讯(记者罗祎辰)物产环能(603071.SH)开始加速扩张热电联产业务,公司拟以自筹资金14.57亿元收购湖州一家热电联产标的。据悉,热电联产为物产环能近年聚焦的领域,公司在嘉兴、金华等地设有多家热电公司
2025-07-17热电联产,物产环能,公司7月14日晚间,普邦股份(SZ002663,股价1.88元,市值32.4亿元)发布公告称,子公司郑州高新区锦邦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邦公司)银行账户资金被冻结,冻结金额共计6.64亿元
2025-07-17普邦股份,公司,服务费知名券商金工首席“奔私募”,创立量化投资机构。 7月16日下午,中信建投前金工首席分析师丁鲁明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告别16年卖方生涯,转型买方,创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成私募)
2025-07-17丁鲁明,中信建投,私募7月15日,广汽在英国伦敦举行签约仪式宣布与安利捷签署合资协议,标志着广汽正式进入英国市场,进一步完善其在欧洲的战略布局。安利捷将作为广汽的合作伙伴,在英国销售广汽的新能源乘用车
2025-07-17广汽,欧洲,市场7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英伟达方面获悉,公司将恢复H20(一款面向国内市场推出的GPU)在中国的销售,同时还将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且完全兼容的GPU(图形处理器)
2025-07-17英伟达,科泰电源,合作近年来,市场上不乏“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讨论。近日多家银行股陆续派发现金红利,股民们喜提股息“红包”。不过,银行股连日来的表现却有些不如人意。Wind数据显示,银行指数出现四连跌
2025-07-17银行,杭州银行,中国人寿7 月 15 日 ,中泰证券(SH600918,股价6.67元,市值464.81亿元)发布了《关于中泰证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公告(以下简称回复公告)
2025-07-17中泰证券,公司,行业金融机构推出个人经营贷,主要目的是?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为成功获得贷款,部分地方中介在审核资质上作假,并将获取的资金挪作他用,让经营贷偏离了设立的初衷
2025-07-17银行,科技,指数华自科技(300490.SZ)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锂电业务今年增速明显,自去年12月以来,锂电新增订单近十亿元,主要客户包括宁德、赣锋、欣旺达、鹏辉等头部锂电厂商
2025-07-17锂电,固态电池,华自科技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商,三元生物(SZ301206,股价29.40元,市值59.48亿元)正面临欧美反倾销的冲击
2025-07-17三元生物,赤藓糖醇,反倾销7月16日下午三点,30多度的北京暑气逼人,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忙着在北京“赶场”——上午,他一身唐装亮相链博会,用中文向观众问好;下午,他又穿回皮衣,顶着太阳满头汗地在前门受访
2025-07-17英伟达,科泰电源,合作“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补贴战”在外卖领域打得正酣。京东和阿里先后累计宣布为此将投入800亿人民币,美团被迫参战,并将日订单量拉到了历史最高。 今天(7月16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首次公开回应了近期外卖市场的激烈竞争
2025-07-17美团,骑手,顾客新华财经布宜诺斯艾利斯7月16日电(记者孟鼎博)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日前将地铁B线整列列车更新项目正式授标予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2025-07-17列车,布宜诺斯艾利斯,项目7月16日,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忙着在北京“赶场”:上午一身唐装亮相链博会,用中文向观众问好;下午又穿回皮衣,顶着太阳满头汗地在前门接受采访。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黄仁勋还透露,会直接从北京飞回家,因为“很想念小狗们”
2025-07-17黄仁勋,英伟达,芯片中证智能财讯步科股份(688160)7月16日晚间公告,公司2023年度A股定增已顺利完成
2025-07-17步科股份,公司,募集资金“中国互联网规模最大的补贴战”正在外卖领域打得正酣。阿里、美团与京东先后进入“战场”,短短10天的时间,三大平台将即时零售的单日订单量从1亿规模冲到超过2亿单。 7月16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首次公开回应近期外卖市场的激烈竞争
2025-07-17美团,骑手,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