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日本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2)

4月底5月初日元汇率“过山车”似的走势,是日本财务省出手干预了,有所拉升;但6月初,又回到干预前的水平。所以,对于效果的评估以及是否会持续干预,还需时间观望。

对我们来说,把这些基本情况弄清楚了,也就明白日元汇率怎么影响日股。股市确实出现波动,但目前波动幅度在一两千点范围之内,都不算大。日股自今年初攀上40000点高峰后,最近基本徘徊在38000以上,其实还是处于高位。

尽管投机因素很多,但股市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日元贬值总体上对大企业有利,日本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大企业,它们的利润在上升,股市当然就会上升,而且购买日本股票的大多是外国投资者,这些人看得很清楚。

观察者网:确实,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此前的态度是,对趋势性的物价上涨率造成影响,才会做干预。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日本央行锚定的是通胀变化,某种程度上是“忽视”日元,这是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吗?

张季风:日本经济差不多从1997年以来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其间可能有个别年份稍微高一点——但主要原因是提高消费税导致的,下降是基本基调,这就是通缩状态。

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日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将解决通缩问题放在核心位置。安倍经济学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安倍为什么要实行日元贬值政策?就是要逃离通缩。而当前的日元贬值可以说是“天赐良机”。仅靠日本国内经济循环很难做到物价提升、通胀上涨,只有通过外部刺激,比如俄乌战争一下子造成输入性通胀,推动日本CPI有所上涨,但最终效果是去年(2023年)一年也才涨到3.1%;2022年时,曾经最高月份也就到4%,与欧美相比并不高。

我个人认为植田和男的意思,应该是希望通过日元贬值,进口物资成本上升,来推动国内物价上升。这是他求之不得的。当然,他还要考虑物价上涨不能太过分,要顾及工资收入的情况,如果过分了,就要干预一下,如果不过分,正合我意,那为何要担忧呢?

当然,植田和男作为央行总裁,站在决策层,他说这番话也是为了安抚市场;如果对百姓生活、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了,我就出手,但现在没有问题。其实这又回到我刚才那句话,利大于弊。

观察者网:那换句话说,就是在日本决策层看来,现在正走在他们希望达到目的的通道上。

张季风:可以这么说,包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早前也表示,现在是摆脱通缩的最好机会。

观察者网:其实在日元汇率走低的同时,亚洲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似乎也在跟进这一趋势,如何解读这一现象?不少人甚至联想到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两者情况有何差异?有人认为日元要崩,也有人认为是美国“收割”日本,您怎么看这些观点?

张季风:这段时期亚洲货币汇率呈下跌态势,跟美联储一直释放的不急于降息的预期有关。没办法,全世界经济还是要看美国,而且现在看来这个格局还会延续下去。

互联网上有不少观点认为美国又要收割日本、亚洲甚至全世界,我觉得未必准确。美国从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实施非传统货币政策,七年后才逐步退出这一轮量化宽松;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美联储再次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但很快2021年就开始退出机制,到现在已经加息至5.5。换句话说,美国认为自己的经济正在步入正轨,工具箱比较充实。

日本、东南亚跟美国的关联非常深厚,美国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在这些国家马上有所反应。

但我不认为这一轮亚洲经济体货币贬值与97年金融风暴雷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引爆点是泰铢,当时像泰国这样的东南亚小国外汇短缺,国际收支碰到瓶颈,还不起债了,最终导致泰铢暴跌,引发亚洲其他国家货币的连锁反应。但这次贬值不是一回事,它不是因为短期外汇短缺断链的问题,主要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与美国的利息差问题,事实上现在美国和日本也在观察外汇和股市的动向。

日元汇率短期内快速下探,可能也有些短期的投机行为,但暂时没有出现那么大的传染力。所以两者的成因是不一样的。何况,现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本身并没有大问题,都挺健康的。

日本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

观察者网:今年3月,当日本央行宣布退出负利率、春斗争取到30多年来最大涨幅时,我给您发了一个问题“是否意味着日本将走出通缩,这中间存在多大距离,需要参考哪些指标?”但看来似乎有了答案——极其缓慢,至少目前的工资涨幅和消费指数完全不及预期。日本政府期待出现的景象,需要看哪些方面的指标,能否请您做些分析?

张季风:日本这30年来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政策,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制度性问题,但它自身通过持续改革,一些问题得到缓解。然而,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工资收入较低,且增长停滞。这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症结所在。工资收入停滞,导致消费疲软,最终造成物价难以上涨,两者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1991年到2021年,年平均增长率仅0.7%,而经济低增长反过来又触发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格差扩大、“无欲望”社会等等。

那么,日本经济增长迟缓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必然性的,有些是政策失误,带有偶然性;但工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之一。

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其实日本政府已经找到问题所在,只是推进速度极其缓慢。安倍晋三首相任内提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日本NHK邀请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学家召开视频讨论会,在中国找的是我,当时德、法等发达国家的学者对安倍经济学的打分大概都是40分、50分,但我的观点是起码能给70分,如果能再加上一条变成“四支箭”就更完整了,这一条就是增加工资。

这是我当时的建议,但安倍政府真正体悟到这个问题是在2017、18年以后,然后开始去求日本经团联、大企业加工资。安倍之后,菅义伟、岸田文雄也到处磕头作揖做企业工作。

现在有人可能觉得即便大企业涨薪了,中小企业也很难上涨;其实并非如此,目前是谁都没涨。

我觉得不论如何,大企业应该带头示范。今年春斗争取到了5.28%的薪资涨幅,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企业在落实上有差距,另一方面物价和汇率抵消了上涨幅度,虽然名义增长率稍有提高,但实际工资增长率一直下降,到今年4月已连续25个月下降。

自1996年开始,日本的实际工资增长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换言之,本来经济增速就不高,工资上涨率还是负数,甚至低于经济增速。

日本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

日本年度工资谈判“春斗”资料图来自路透社

为什么涨薪这么难?首先事关企业的预期,它们对日本经济总体预期不好,而基础工资一旦升上去以后就是刚性的,很难再下来,一旦将来宏观经济出问题,企业日子就很难过了。其次,工会的力量越来越弱,话语权下降。

事实上,日本企业并不是没钱,很多企业甚至赚得盆满钵满,企业留存大约已达540-550万亿日元,几乎和日本GDP等值。现在日本企业的自有资金率,制造业领域最高的已经达到50%,就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40%。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没有达到的程度。

据日本一些知名智库预测,可能要到夏季以后才会开始出现涨薪的效果。但能否真的做到,我现在也不好判断。

一般而言,判断经济复苏的基本逻辑是: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相对饱和,所以首先的起爆剂是出口扩大,带动生产扩大,接着扩大设备投资、扩招人员,生产更多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然后工资收入跟着提高,国内消费逐步复苏,而消费增加又再次拉动生产,以此往复,物价和工资的正向循环就能构建起来。

这是一个机理,现在关键就卡在增加工资这一环。企业利益未能还原给社会,使经济良性循环发生断裂。

观察者网:不久前,日本经济学者渡边努(曾在日本央行任职)提出一个观点,由于疫情、战争等因素导致的急性通胀,能否以毒攻毒,治好日本慢性通缩的病?例子是2016年日本零食冰棒“咯吱咯吱”25年首次涨价,社长不得不公开道歉,日本民众讨厌涨价影响企业的价格模式;但2021年出现急性通胀后,日本民众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和心态都有所提升,只不过对工资上涨预期较低,所以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到岔路口,一是可能走向滞胀,二是走出通缩,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就目前表现来看,有可能是前者还是后者?要开启工资与物价的良性循环,取决于哪些条件?(注:2023年,日本劳动者人均名义现金工资为32.99万日元,比上年增加1.2%,但由于消费物价涨幅为3.8%,导致实际工资收入下降2.5%,家庭月均实际消费支出比也下降2.6%。)

张季风:关于这个分歧点的讨论,渡边努是用短期数据来分析日本的通胀和通缩问题。我个人认为,滞胀的可能性不大,走出通缩的可能性更大。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过滞胀,主要原因是中东“赎罪日战争”引发全面性石油危机,但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没有掀起那么大风浪,只在短期内造成通胀,这也是因为当前的能源供应需求与过去已截然不同。

再来是经济低增长,我个人觉得对于这一点也要从另一方面来解释。首先从经济增速递减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日本在1990年代后就已进入后现代化社会,经济增速慢下来是很正常的,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目标是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当我们进入成熟阶段,也会进入这种低增长状态。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什么中国陷入日本式衰退等等,纯属无稽之谈。现在的中国经济和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不在同一个发展阶段,有些人只是看到了形似,但没有深入了解内在逻辑。拿日本与中国进行比较应当慎重。

渡边努提到日本民众讨厌涨价,这个理由再简单不过,如果我的工资涨了7%,物价涨5%,工资跑赢通胀,我自然没什么意见;但问题是工资一点不动,你再涨物价,我的生活受到影响了,当然讨厌涨价。所以,现在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工工资,怪老百姓讨厌涨价,那是本末倒置。

观察者网:如您所言,薪资能否上涨,关键是企业。去年以来日本大企业(尤其海外)利润实现较大正增长(特别是加上日元贬值影响),今年初一些大企业提出的涨薪幅度较高,但中小企业似乎并不乐观;而且即便像优衣库这样的大企业,总裁柳井正也对日元大幅贬值不满,当然企业负责人可能也有博弈心态。今年初,日本央行副行长内田真一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长期处于通缩状态,有些企业反而会怀念通缩时代,不需要过多投入与扩张,企业也能活下来,在经营理念上进入惯性。首先,怎么客观看待日企利润上涨的实质,是真正的经营改善,还是受汇率、股市等影响,这种影响之下的利弊会如何变动?其次,利润上升的现象,是否比较均衡地出现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对前景的预期究竟如何,要传导到扩投、薪资等方面需要哪些条件?

张季风:其实,对于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我原本跟外界普遍的认识也有相同之处,认为这30年来日本企业大概都已经千疮百孔了。

前些天,我和一个日本朋友聊天,他是日本一家主流媒体的高级记者,了解的情况比较多。他告诉我的情况是,其实这30多年来,日本企业的效益、经营状况恰恰是一直非常好的。这样,很多问题就有答案了。

日本是一个相对二元化的社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也是这种关系;全世界大多如此,就像你拿中国的央企和中小企业去比,不是也有很大差别吗?

日本的企业常常是系列企业,也就是大企业下面有很多配套企业,所以大企业好的话,小企业自然跟着沾光。但现在为什么双方分歧比较突出呢?大企业为了自保,不愿意把更多的利润往下沉,使得中小企业利润收缩,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给员工涨工资。问题的症结是在这里。

但如果说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凄惨吗?恐怕也不是如此,因为这部分企业的数量没什么变化,仍占绝大多数,大企业大约占总量的0.3%,其余基本都是中小企业。但这些中小企业要靠大企业吃饭,比如丰田下边有3.9万家配套的中小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是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不可否认大企业居有利地位和引领地位。

其实早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着手解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二元化结构问题,上世纪50年代就在通产省设立中小企业厅,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积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其成效还是很明显的。从国际比较来看,也是做的比较好的。

总体而言,日本的大企业,不论是自身经营状况,还是日元贬值这些外力因素带来的锦上添花效应,效益都相对不错。按照我那位日本朋友的观点,日本这30多年来,做得最好的就是企业,从数据上也能得到验证。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这一点,今年以来,尤其是伴随着日股表现良好,日经新闻对日本半导体产业作了集中报道。对我们国内读者来说,比较熟悉的是日本政府为重振半导体产业而组织的半官方联盟Rapidus,同时积极引进台积电等行业巨头赴日设厂。不过,日经报道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日本半导体零部件企业得到一部分业务替代或分散生产带来的订单,是今年以来日股高涨的推手之一。

另一个有相似之处的说法是,随着日元汇率连续贬值,不仅国际金融资本投资日本,国际产业资本也罕见进入日本市场,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高科技企业投资数字化、半导体等领域,这也是外界关于美国“收割论”沸沸扬扬,但日本似乎并不着急的原因。您怎么看待上述这两个观点?Rapidus扶持下的半导体产业能否真正带动日本经济的发展?

张季风:拿半导体或芯片产业来说,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日本产业界或企业的改革主要目标是从过去追求的“世界第一”转向追求“世界唯一”。

前者意味着一家企业要“五脏俱全”,什么都要生产,一直到整机。但全部由日本生产事实上已很难取胜,因为技术进步已经使东南亚、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制造水平获得很大提高,市场规模,企业数量、人工数量都数倍于日本,拼量的话,日本怎能拼得过?所以日本顺应国际分工以及产供链发展的大趋势,开始向产链条的上游,向附加价值高的方向,进行差异化发展,也就是所谓的从世界第一开始转向世界唯一。

日本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

2月24日,台积电日本熊本工厂开幕。图自台媒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