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中国大模型生存战:巨头围剿,创业难熬(10)

创业公司高薪招博士、发论文,更懂AI视觉识别,但要从头学习研发硬件产品、搭建营销体系。海康每年卖出数百亿元硬件产品,有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体系,对安防需求有长期洞察,但需要引入AI技术。

在这位创业者看来,大模型时代只不过是换了一批创业公司,对手从海康威视换成了资源更多、决心明确的BAT和字节。

上一次,创业公司都没有赢。

所有依靠新技术的创业,都是在和大公司赛跑——看创业团队先补上完整的商业化体系,还是大公司先学会新技术。

这一竞赛的结果,取决于新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颠覆原有体验,新技术的进入门槛有多高、赛道有多长。

大模型确实比驱动上一波AI热潮的人脸识别等技术有更高的资源门槛,从头训练大模型也是一个更综合、复杂的技术工作,涉及GPU调用、模型架构设计、数据处理、调优等多个环节。复杂度远超AI视觉。

技术门槛之外,创业公司和大公司间的竞赛结果,也取决于新技术是否能找到新生态:这里应该有新的供应链、新的硬件载体、新的渠道和新的需求与用户来源。它们尚未被大公司深度染指。

一位投资人类比了大模型和移动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是新软件、新硬件同时出现,从电脑到手机,带来了App的强劲自然增长,当时的流量成本也低得多。

“现在是新软件有了,还没有新硬件。”他指在智能手机后,尚没有出现规模足够大、能承载足够多应用的硬件载体。

但实际上,大模型产品现在的软件也还是“半新状态”:由大模型支撑的很多产品,仍是一个个App,模型能力是提升体验的最重要动力,但需求洞察、功能设计,流量和用户获取依然重要。

这是一个半熟的技术遇上半新的市场的故事。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