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有品牌销量暴跌90%,白酒厂集体押注低度“救命酒”(2)

然而,38度以下的超低度领域(如29度、16度、6度),以及更广泛的中低端市场,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它们需要与啤酒、预调酒、果酒乃至软饮料在休闲、年轻化场景中直接竞争,白酒的传统优势在此并不明显。

2013年-2015年调整期的历史经验表明,盲目下沉、追求“老百姓喝得起的酒”,并非行业复苏的良方,高端化升级才是核心驱动力。

行业竞争格局也印证了这一点:高端参与者极少,利润丰厚;中端竞争激烈;低端则完全沦为惨烈的价格战修罗场。

明知历史教训、且38度以下市场前景未明,头部酒企在当下如此“默契”地押注低度酒、尤其是风险更高的超低度酒,结果可想而知。

02“一般不喝酒”了,怎么办?

将当前的低度化热潮,视为主动的战略转型,可能过于乐观。

笔者认为,一场仓促的、带有“表演”性质的被迫应对,会带来几个问题:

其一,是目标模糊与资源错配。

是为了真正吸引年轻人?还是规避禁酒令?或是短期冲量保业绩、应付考核?目标不清,导致研发、营销、渠道等资源投入分散,难以聚焦形成合力。酒企也可能同时在超低度、小瓶等多个方向上试水,但每个方向投入都不足,结果可想而知。

有品牌销量暴跌90%,白酒厂集体押注低度“救命酒”

图源:京东

其二,缺乏战略耐心与定力。

既然是应对压力、展示姿态的“表演”,其内在驱动力就严重不足。酒企、尤其是高端酒企的管理层,内心深处可能并不真正相信低度化是长远出路,更多是权宜之计。

一旦短期投入未见显著回报,或遇到技术难题、渠道阻力、消费者不买账等挫折,放弃或收缩的可能性极高。这与泸州老窖当年基于特定市场洞察、长期耕耘38度产品的路径截然不同。

其三,品牌价值稀释风险。

在业绩和考核压力下仓促推出的低度酒,比如主品牌下的超低度酒,更容易陷入“价格战”和“流量陷阱”。

为求快速上量,可能被迫降低价格门槛或过度依赖促销,这对高端品牌形象是巨大的潜在伤害。

其四,文化的挑战。

白酒从文化和品牌上,都一直与高度酒息息相关,仓促的“低度化”,可能让酒企忽视了在品牌文化重塑、饮用场景创新、口感适应性改良等更深层次、更需长期投入的课题。

对于白酒这样依赖深厚品牌积淀和时间壁垒的行业,文化至关重要。

有品牌销量暴跌90%,白酒厂集体押注低度“救命酒”

图源:bilibili

从中期来看,禁酒令的延续会在未来的两三年内重塑国内的酒文化。“一般不喝酒”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何面向新人群、新场景的探索,需要酒企管理层极大的定力与智慧。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