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10)

此外,哪个阶段做NewCo也是个问题,是临床前,还是IND后?对此方诺舟认为,这取决于企业的资金和管线确定性,如果手上没钱,PCC阶段能卖掉就卖;如果有钱,能推到一期再做NewCo,“数据更扎实,估值也更高”。

张恒辉则补充“至少得有一点确定性”,“比如PCC有苗头了,或者有初步的体外数据,不然就是盲投,风险太大。”另外他还建议,合作伙伴必须要互补,最好能覆盖研发、资金、临床全链条,且必须提前划分主导者,以及后续的风险收益配比,避免事后纠纷。

许谦则给出了更为直接的判断——NewCo会越来越多,但相对BD交易,相当长时间内成不了行业主流,“每个案例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管线适合联合开发,有的不适合;有的团队能管好新公司,有的不能。只能个案先行,做几个成功案例出来,大家才有信心。”

国资主导下的一级市场,自然也少不了政府层面的建议,戴雨龙表示,地方政府愿意支持NewCo模式,“比如合肥有两百亿生物医药基金,如果NewCo项目落地合肥,我们能提供资金、临床资源支持。关键是项目要扎实,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返投要求也能灵活调整。”

从创新药BD到公司估值,再到NewCo,三个多小时的沙龙听下来,我认为所谓中国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不是说中国已经超越了谁,而是我们的创新药已经正式凭借实力,真正站到了“全球竞争”的赛道上,这不是终点,而是比赛的正式起点,谁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谁就能笑到最后。

首页上一页...78910 10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