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9)

在此之前,NewCo的买方基本都是海外的基金。对此沙龙现场的嘉宾既有期待,也有疑虑。站在创新药公司的角度,这无疑可以获得不错的现金流,防止分散精力,以继续投入自己的主力管线,卖掉的管线也意味着重获新生。对投资机构来说,既然国内这几家头部机构“吃了第一只螃蟹”,那也就说后面且有的玩。

臻知医学CEO张恒辉最关注NewCo话题,他的痛点很直接,“CGT行业技术迭代快,但管线周期长,一家公司开一个管线,想加快进度,得花几千万,难度太大。如果几家机构联合,找互补的伙伴一起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是不是能快一点?”

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创新药一贯的高风险、高成本,作为投资人,任博冰显然是看好NewCo前景,“现在很多BD在临床前或IND阶段,但单个企业扛不住这个风险——临床前到一期要烧钱,一期到二期还有失败的可能。NewCo模式能把资金、技术、资源整合起来,比如A机构有钱,B企业有平台,C机构有BD资源,一起做能降低单个主体的风险。”

迪普深合CEO方诺舟用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NewCo“不够多”,“如果企业手上只有三四个管线,为了活下去,可能在PCC阶段就卖了;但如果通过NewCo模式多拿几个管线,就能有选择——好的往后推,次的早点卖。核心是‘牌够不够多’,NewCo能帮企业多攒几张牌。”

还有个现实的需求就是全球化了,许谦认为,“现在很多BD要跟海外MNC谈,但国内企业单独谈,话语权不够。如果通过NewCo把几个好管线打包,引进海外基金或MNC参与,能提高谈判筹码,也能更快打开海外市场。”

许谦认为,虽然NewCo是发展方向之一,但真操作下来,还是有不少问题要注意。首当其冲就是“团队能力”。NewCo模式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资产数量,是团队管理能力,机构之间的分歧也集中在此,“能不能管理好新公司?管线推进能不能按计划进行?海外拓展会不会掉链子?创业者通常乐观,觉得自己都能搞定,但投资人会谨慎,因为一旦团队管理出问题,整个项目可能就倒掉了。”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