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投资人大哥告诉我,他有“三不投”(7)

万小波也期待投资人给出这个模式新的估值体系,这一平台型模式虽估值天花板或许不及传统Biotech,但其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更优,率先解决了“融资难”与“持续研发”的行业核心矛盾,为长远收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谓“三不投”,投资人自然有自己的顾虑,本草资本董事总经理耿向楠就提醒,“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这些三不投,也投过类似的项目,但科学家创业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提前商量好。有的科学家创业比较乐观,一上来推四五个管线,结果只能是每个都推不动——临床太花钱了,子弹有限。所以一定要选择好方向并且集中,把一个管线推到下一个节点,这比五个管线卡在原地强。”

此前创新药估值常被吐槽“拍脑袋”,耿向楠提到,科创板刚开的时候,有投资人用DCF模型做的预测,动辄把销售峰值算到上百亿来支撑估值。到了眼下,BD交易成了最重要的“估值锚点”,这是好事,让估值回归行业逻辑,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本草资本是医疗行业的专业基金,耿向楠认为“创新药有其固有风险,即便二期数据好,三期也可能失败,因此每个项目阶段有不同的估值锚点。如果一个项目的风险点在后期,前期估值就得打个比较重的折扣。”

一直以来,临床节点都是创新药估值的分水岭,但目前也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丹擎医药VP陈曦有切身体会,“1.0时代,有IND就能融到钱;现在不行了,投资人得看一期结果,还得跟同赛道比。我们刚进临床,卡在中间最难受——没结果的时候没人问,有了一期结果,又要被挑毛病。”

高萌也补充,“从我们接触投资人的经验来说,创新药项目从临床前到IND再到一期临床,风险释放不多、估值变化不大,因为真正的关键节点在二期临床有效性数据。所以建议企业临床前融资时多储备资金,能扛到二期出数据,风险才能真正释放,融资和估值才有保障。”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