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上海为什么没有世界级的雕塑?

上海为什么没有世界级的雕塑?

终于拍完《上海街头雕塑》系列视频。第 30 集在《许仰东看世界》视频号播出时,短短几天,超出 10 万人相继转发。

我三分感动七分不解。一个完全不蹭流量的视频,为何引起互联网的关注?

自媒体需要营养和尊严,不是一种美丽的乞讨

时代在变,但有些底线是不会变的。热爱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文字、用视频及音乐等等,也可以默默地工作和生活。

我为什么要花 1 个多月的时间,穿越在上海的街头,去拍雕塑系列?

自媒体需要营养和尊严,不是光为了财富的美丽乞讨。有时,做自媒体是热爱这个城市的责任。

外滩汇丰银行门口。不少游客在两头狮子的雕塑前,摆着各种造型拍照。

我连续问了多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是一公一母两头狮子,也没人知道这两头狮子的名字和含义。

在常德路南京路口,《时间的贵族气息》巨型雕塑下,匆匆忙忙的人群走过,没有人知道,这个珍贵的雕塑由艺术大师萨尔瓦都 · 达利创造,并在瑞士历时 9 年才完成的。

不是无知,就是被忽略。

城市公共艺术的存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许多世界级城市的雕塑,常常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耸立在哈逊河口的 " 自由女神 " 雕塑,从 1875 年起,便是纽约和美国的 IP,这个 225 吨的纯铜艺术品,是所有去纽约的世界游客的必到之地;

法国的《巴黎圣母》的雕塑,从 12 世纪巴黎圣母院建成之初,这个国宝级艺术品,带着它动人的故事,成为巴黎城市的象征之一;

如果你去伦敦,一定会对大英图书馆前庭院内那个《牛顿》雕塑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牛顿弯腰冥思的画面,被一个伟大的雕塑传颂给后人;

如果你去意大利,只需在佛罗伦萨《大卫》雕像前伫立许久,便能感悟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艺术光芒 ……

我在遗憾与感触夹杂的复杂情绪中,计划拍摄《上海街头雕塑》系列视频,希望人们在不经意走过这些街头雕塑的时候,能像欣赏奢侈品广告一样,留下几秒的时间,去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艺术。

希望互联网世界里,除了武康大楼、" 巨长富 " 外,还有一个页面,可以阅读到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城市,不会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

世界级的上海,为什么没有世界级的雕塑?

上海是国际级的城市,没错。

这里有世界最长最现代化的地铁网、有世界最密集的摩天大楼群陆家嘴、有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有世界跨度最大的钢拱桥、有世界最大的迪士尼商店 ………

有些遗憾的是,上海却没有世界级的雕塑。

网上不是遍地是 " 艺术大师 ",他们的作品在哪里?是上海缺少财力?还是因为城市无空间、太拥挤而无处安放?

或许都不是。是我们对城市文化、艺术的某种忽略。

一个双子山不就花了几十亿?

站在长宁区绵屏路边,那个以国棉廿一厂 9 位纺织女工为主题的《瞬间》雕塑前,我有些惊讶。

这个为记录上海纺织女工为背景的雕塑,有些冷落在丛草边的一角。八十年代全上海每四位工人中就有一个是纺织女工,周而复的著名小说《上海的早晨》就是在这里深入生活的基础而创作的。

可是,眼前这个反映中国纺织之城的历史雕塑,与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相距甚远,让人心痛。

我想起多年前去意大利时,在罗马的《母狼育婴》雕塑前,从这座古老的青铜雕塑,阅读着罗马建城的传说,还有灿烂的罗马历史文化。

那一刻,我心中涌起许多的感叹:一个城市没有留存历史的公共艺术,就像一个富有的家庭,藏满金条却没有一件艺术品一样。

不必回避的困惑,富有的时代与精神的贫瘠

上海曾经是近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也是雕塑艺术的繁荣之地。

从 1865 年起,法、英、德、俄等国就在上海建立了各种纪念碑和纪念像。

比如著名的伊尔底斯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 1896 年在黄海风暴中沉没的 " 伊尔底斯 " 号上的 77 名德国海军官兵而建。纪念碑最终被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比如巴夏礼铜像,是英国驻华公使,1885 年在华因疟疾去世。1890 年,一座 6 米高的铜像在他去世五年后在外滩南京路上矗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座铜像被日伪当局拆除 ‌;

比如 ‌ 马嘉理纪念碑 ‌,纪念 1875 年在云南非法入境被杀的马嘉理,由枣色大理石雕凿而成,后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

可惜的是,几十年上海经济的繁荣,并没有给上海公共艺术带来真正的春天。

在上海的 1034 座城市雕塑中,优秀作品仅占 10%,另有 10% 属劣质作品,80% 的作品水平很平庸。这反映出上海在城市雕塑的创作和选材上存在问题,缺乏精品力作 ‌。

老上海人一定记得,淮海路茂名路口有个《打电话的少女》铜像。

1996 年这个铜雕首次落户淮海中路,2000 年,铜雕被几个案犯偷走切割,仅以 900 元卖给了废品站,却获刑 10~12 年不等。2006 年这个铜雕在原地重建,却在 2010 年又被人拦腰切割偷走,现在看到的这个铜像,是 15 年前第三次重建的作品。

像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上海。

如今的互联网世界,许多人炫酷着千万级名车、上亿的豪宅,还有 7 位数以上的珠宝、名表,却很少有人关注、投资我们上海街头的公共艺术。

在悉尼巿区,地产开发商在任何一个项目,必须拨出 5% 的费用,用于城市公共艺术,以造福后代及支持城市艺术的发展。

如果说我们今天可以骄傲地把上海称为世界级经济的大都市,那么,我们得遗憾地承认,上海对公共艺术的重视,依然落后于这个称号。

怀念邬达克,呼唤真正的上海城市雕塑

我竭力地寻找着上海街头的雕塑,寻找着这些雕塑背后的故事。

没有比较,就不会失落。

想起了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旅沪建筑师邬达克,他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先后创作了超过一百栋单体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等建筑作品,他把毕生 99% 的作品奉献给了上海,上海也在 100 年后的今天将其设计中的 30 幢建筑作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永久 " 珍藏 "‌。

如果没有邬达克,上海的城市建筑将失去百年的风采。

假如,上海遇上了毕加索、米开朗基罗、罗丹,我想如今上海一定是一个国际艺术之都。

可惜的是,连中国前十名雕塑大师韩美林、吴为山、黎明、李象群、隋建国、田世信、倪东方、曹春生、朱达诚、曾成钢 ‌‌,竟没有在上海街头留下一个雕塑作品!

静安雕塑公园的出现,算是一束曙光。让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希望不久的将来,上海能真正出现影响世界的雕塑作品!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