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一生赚多少钱才算“足够”?(3)

但是,我想问你两个问题:

你自己投资指数基金了吗?

你身边哪些朋友靠定投指数基金赚到了钱?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探寻一下指数基金的前世今生。

1900 年,法国学者路易斯 · 巴舍利耶在博士论文中抛开了对金融市场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用概率论建立了金融市场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型。

整整过了 60 年,这个模型才被萨缪尔森教授再次发现。他提出,股票历史的表现对未来没有影响,股价的变化是随机游走的。

这意味着:历史走势对未来并不提供可被利用的 " 确定性模式 ",股价的短期涨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带有噪音与随机性。

接着,著名经济学家尤金 · 法玛提出了" 有效市场 " 假说,该假说认为,股价充分反映所有已知信息,市场不可被战胜——道理很简单,市场由所有投资者组成,总不能自己打败自己。

1975 年,查尔斯 · 埃利斯发现了" 成本理论 ",基金的管理费等各种成本,长期看几乎抵消了股票基金平均 20% 的收益。

看起来,以上理论都是来给资本市场泼冷水的:

巴舍利耶和萨缪尔森的 " 随机游走 " 理论,说明短期预测市场几乎不可能;

法玛的 " 市场有效 " 理论,说明无法持续战胜市场;

埃利斯的研究显示高成本会侵蚀收益。

都这样了,华尔街还咋玩儿呀?

所有的 " 坏事情 ",倒过来想,没准儿就成了好事情。

约翰 · 博格反而从上面的理论中受到启发,以 " 被动复制 " 的思路另辟蹊径。

既然 " 打不赢 " 市场,那么 " 干脆跟着走 "?

博格意识到,如果绝大多数人无法真正跑赢市场,那么与其把宝贵的时间与资源投入到很难成功的主动管理里,不如直接跟踪市场,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让投资者享有 " 市场的平均回报率 " ——而在有效市场下,这个 " 平均回报率 " 本身就不低,长期来看甚至打败了绝大多数主动基金。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