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留学造假”后劲上头:帮留学生“圆谎”成为一门灰色生意(2)

这类荒诞剧情似乎已成为留学圈常态。前段时间,网传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或将清退 150 名学术不端的学生;纽约大学则有学生以 "15 万元购买虚假成绩单 " 东窗事发,涉事的国内某高中被拉黑。而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港澳多所顶尖学府拒招内地非高考生。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取消 50 名在语言成绩上作弊的中国学生的学籍,并要求其两周内离开英国;甚至,近期香港高校又开始严查 OSSD 成绩的真实性 ……

而频繁曝出的学术造假丑闻,使得中国留学生群体申请屡遭挫折,申诉机构却迎来了 " 泼天的富贵 "。当失控的学术造假、爆雷事件与高校反制、申请受挫的拉锯战一触即发时,一条完整的、却侵蚀留学行业根基的申诉产业链已悄然贯通。

在留学机构工作多年的 Lionel 看来," 保录取 " 是留学申诉产业链的起点。通过伪造标化成绩(如 A-Level、SAT)、科研经历、推荐信,留学中介可将学术能力薄弱的学生 " 包装 " 进 QS 前 100 名校。那句 "40 万人民币,我能把一条狗送进藤校 ",撕开了造价产业的遮羞布,也拉开了申诉灰产的序幕。

能力不足的学生在 " 保录取 " 阶段形成的 " 金钱能解决一切 " 的认知惯性,导致他们在跨进名校后,面对学业危机时倾向于寻找捷径,依赖代写、作弊、造假等违规手段。爆雷和 " 二次收割 " 的剧本早已写好。一旦被校方查实,申诉中介又会向留学生高价兜售 " 申诉服务 ",成为其精准收割的目标。

此外,申诉产业链的终端已延伸到留学生回国的学历认证环节。部分留学生因境外居留时长不足、网课占比超标等问题遭到认证驳回,其中,东南亚院校是 " 重灾区 "。近几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应对认证数据显著异常、举报风险激增的情况,相继对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多所东南亚高校启动加强审查程序。部分中介机构精准捕捉这一市场需求,以 " 专业认证辅导 " 为名收取高额服务费,再通过伪造补充材料、虚构居留记录等手段,吸引申请者付费冒险。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