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留学造假”后劲上头:帮留学生“圆谎”成为一门灰色生意(3)

留学 " 申诉服务 " 暗坑密布,谁在催生乱象?

在留学申诉这条产业链上,还隐藏着无数暗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有留学生爆料讲述受骗经历。比如,一些申诉机构因专业能力不足,出现误导学生、提供错误的申诉流程和材料准备指导、错过有效期等低级失误,导致学生的申诉失败。

而虚假广告是最常见的陷阱。申诉机构打着 "100% 申诉成功 " 的虚假宣传,实则并不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不仅如此,虚假广告背后的文字游戏还包括 " 全额退款 " 背后的 " 材料瑕疵 "" 逾期提交 " 等 30 余项免责条款,实际退款率不足 5%。

多位亲历者认为,证据造假是申诉机构为留学生挖的另一大坑。中国学生申诉材料造假中,伪造抑郁症医疗记录、虚构亲属死亡证明等突破底线的操作屡见不鲜,更有机构用 AI 生成 " 教授沟通邮件 " 企图蒙混过关。而申诉失败后,一些机构会扣押学生学校账户,威胁曝光学生的造假记录 " 黑历史 ",拿捏学生心理以掩盖申诉失败的事实,防止学生法律维权。

留学申诉产业链的野蛮生长,留学家庭、留学中介、监管都难逃罪责。

" 名校光环 " 这一失衡的升学价值观仍困着部分中国家庭,也有家长将获取 " 圈层资源 " 作为留学目标,这都为留学乱象的滋生提供了 " 温床 "。不少自媒体账号大肆宣传 " 留学,能让孩子接触最顶级的人脉圈子,助力孩子和企业的发展 ",间接地促成了留学目的走向偏颇。Lionel 也提到,在国际教育圈,一些家长通过孩子的校友资源获得商业利益并非稀奇的事。

Lionel 等留学行业从业者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国内外监管缺位。国内对 " 不出境拿认证 " 的擦边球项目缺乏执法依据,而海外高校为维持财政收入一般会选择默许——英国某名校招生官承认:" 年均 2000 万英镑的学费收入让我们难以拒绝 "。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