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留学造假”后劲上头:帮留学生“圆谎”成为一门灰色生意(4)

当家长为虚名买单、中介为暴利狂欢、监管在跨国协作中失语时,这场乱象的代价由谁承担?

高校反击加强,乱象的代价由谁承担?

留学申诉产业乱象的代价,始终是学生个体与整个留学生群体共同背负。Lionel 指出,个体面临退学、法律追责等直接风险,而更隐蔽的代价是留学群体信誉的损耗。想要打破 " 造假 - 申诉 - 制裁 " 的恶性循环,还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对于学生因健康问题、家庭变故等正当理由需启动申诉程序的学生,应优先通过校方正规申诉渠道寻求解决方案,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翻译服务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协助沟通,部分院校还设有免费的法律援助。需特别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将个人资料随意交给不信任的中介机构去处理,这不仅能有效规避信息泄露风险,又符合院校审核程序的要求。

若涉及学术造假(如代写、成绩伪造),则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继续依赖灰产路径,委托非正规中介机构伪造补充材料,这将大大增加法律风险。以英国《2024 教育诚信法案》为例,参与造假者最高面临 10 年监禁。要么主动坦白争取宽大处理,即向校方提交自述报告,并接受学术诚信聆讯。部分院校对主动纠错的学生,会给予降级处罚而非直接开除。

家长与学生应该认识到,造假申诉的本质是以短期利益置换长期信用。一旦造假行为被查实,涉事学生将面临开除、刑事指控乃至全球学术黑名单等不可逆后果。因此,要三思而后行,且最根本的是家长与学生应破除 " 名校迷信 ",坚守学术底线。

另一方面,高校反制和审核机制也在不断升级。如伦敦政经学院设立独立申诉专员,对疑似造假案件启动跨部门听证。此外,审核机制也更加严格,香港大学 2025 年起引入 AI 查重系统,可追溯近五年论文的 AI 生成痕迹;帝国理工学院已对中国学生加设第三方成绩认证,审查周期延长至 90 天,较印度学生多出 2 倍。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