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群兴玩具五次跨界并购失败折射“保壳”困境(3)

此次重组的迫切性,源于群兴玩具长期的业绩困境。2011年上市后,群兴玩具长期上演营利双降的局面,2018年营业收入从上市时期的4.93亿元下降至0.19亿元,并且2017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长期低于1亿元,几度在退市边缘徘徊。

为规避退市风险,公司宣布与酒类生产销售企业合作,开展白酒业务,这一业务成为其“保壳”工具,帮助公司2022年成功“摘帽”。2024年,酒类销售业务已贡献了公司超过91%的营业收入,2025年这一比例仍保持在8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群兴玩具酒类业务的毛利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通过低毛利突击营收的可能。

本次重组终止后,群兴玩具的算力转型之路再陷停滞。虽然2024年群兴玩具设立孙公司杭州图灵引擎布局算力业务,并于今年5月与腾讯签订1.13亿元算力服务协议,智能算力租赁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为群兴玩具贡献了1811.41万元的收入,但公司仍净亏损超1800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706.17万元,较2024年上半年亏损的659.7万元同比进一步扩大。

对于终止收购天宽科技,群兴玩具表示,未来将继续积极通过内生式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转型困难 “壳公司”乱象亟待治理

群兴玩具长达十余年的转型历史,折射出A股部分“壳公司”的典型困境:由于核心主业萎缩或消失,长期依赖非核心业务或资本运作续命,并且转型路径高度依赖跨界并购,且均瞄准市场最热赛道,但又缺乏产业深耕能力,从而陷入“并购—炒作—失败—再并购”的恶性循环,同时,“保壳”压力下,营收虚胖、现金流恶化,导致财务数据失衡。

群兴玩具董事长张金成被外界称为“炒壳玩家”,2020年通过代偿资金入主后,主导多次跨界并购与低价定增。但公司多次重组失败导致市场信任或近崩塌,股价波动率远超同行。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案例折射出部分上市公司脱离实体、沉迷资本游戏的深层问题,也凸显了监管层打击“忽悠式重组”、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2024年发布的“国九条”,提出加强重组监督,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从监管层面来说,唯有持续加强对“伪转型”的打击,完善退市制度,方能推动资本市场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维护市场公平与效率。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唯有坚守主业、深耕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警惕“热点炒作”陷阱,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与长期价值,共同营造健康的市场生态。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