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35岁,可能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一道坎。上班太老,退休太早。明明正值当打之年,却无限逼近“职场终点”。

近日,“35岁歧视”引起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建议纠正“35岁就业门槛”歧视。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也说,35岁正是干事的年纪,35岁求职门槛毫无道理

人民日报刊文谈破除“三十五岁门槛”,建立更公平就业市场。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但从短期来看,35岁依然注定被就业市场“歧视”,很难期待有大的改变。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说,是谁制造了35岁“魔咒”?

中国互联网行业激流勇进的30年,贡献巨大。回顾一下这些年的新闻:阿里频繁掀起年轻化风暴,年轻高管批量“上位”;华为“狼性文化”,即便是损失十亿,也要解雇7000个老员工;腾讯被指劝退“高龄”员工……

当下,任用年轻人已成大厂的主旋律。脉脉报告显示,头部互联网企业员工年龄中位数为:拼多多(29.6岁)、字节跳动(30.6岁)、网易(30.8岁),员工年轻化相当显著。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快速更新迭代的行业环境、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产品狂人的极客精神……企业说:“我们需要新鲜血液保持活力”。

真的只是这样吗?

硅谷创投教父史蒂夫霍夫曼一语中的,指出了资本的“阳谋”:

他们不关心员工,只关心利润

年轻人“便宜、听话、能熬夜”,35岁以上员工则被默认为“家庭负担重、身体机能下降”。

雇佣应届毕业生可以拿到政府补贴,而雇佣中年员工不仅更“贵”,还要倒贴更多的假期。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来源:中国政府网截图

一番精打细算下来,“老”员工的十年经验,自然抵不过应届生的“青春红利”。

令人意外的是,从官方消息看,“35岁”门槛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报考公务员的年龄上限为35岁。

这一年龄限制延续至今。国企、事业单位的部分岗位甚至出现报考年龄按照学历分段设限,如硕士32岁、本科27岁。

35岁,真可谓是:考不了工,进不了厂,连看病都要多一步,看破红尘出家也没条件了。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图源:小红书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可矛盾的是,我国最新发布的人力资本报告显示,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为39.72岁。这意味着,中年劳动力,依然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去年出台的延迟退休,也恰恰证明中年人甚至临近退休的劳动者,依然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还能发光发热。

然而,一边是35岁找工作企业嫌老,另一边是60岁退休社会嫌早,中间的30年怎么活?

从大厂跳槽到小公司?拿存款回老家创业?还是放下体面,入坑“吉祥三保”?事实上,现在连失业博主的赛道都卷得吓人了。

网友调侃,如果45岁下岗反而没那么愁,社保交够20年,随便打点零工,过几年就能领退休金了。

可偏偏,是35岁。

上有老、下有小,身上还背着“中产返贫三件套”,被裁后面临的是断崖式的经济压力。

35岁还在靠投简历找工作的人,活该面临就业危机;

35岁还没结婚,她是不是嫁不出去?

35岁还没当上管理层,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奔头了;

30岁以前要抓紧搞钱、谈恋爱,为35岁做准备

在这些“主流”声音里,“35岁”不止是职场的“生死线”,更像是人生的“荣枯线”。

这种恐慌情绪,也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选择——如果35岁可能被裁,是否不太敢结婚生孩子?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图源:小红书

打破“35岁门槛”,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事实上,35岁“一刀切”显然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

郑功成教授就以高校招聘教师为例,对博士毕业生设定35岁以内的限制性条件,几乎充斥着各个高校与研究机构。自然,按正常的读书流程,在经历本科4年、硕士2-3年、博士4-6年的学习后,博士毕业时的年龄大概在28-31岁。

但如果本硕博期间出现空档期,如就业、考研二战等,或者延毕等,那不就是妥妥的“毕业即失业”吗?

难怪博士的就业率会跌破本科,留不住的高校、进不去的企业,年龄红线让读博“性价比”备受争议。

对此,郑功成教授提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反就业年龄歧视方面起带头作用;将反就业歧视纳入法律,给予明确规制等建议。

35岁,为什么注定被“歧视”

图源: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截屏

这些建议,无疑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希望国家和有关单位慎重考虑,加以采纳。

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美国在1967年出台了《就业年龄歧视法》,雇主在招聘、录用、工资待遇等方面歧视40岁及以上的求职者和雇员,并禁止以年龄为由强制员工退休。此外,还规定了多种权利救济途径。

在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就业人数已破900万,但在65至69岁人群就业率高达50.3%。为帮助高龄者就业,日本设立了“继续雇佣补贴金”等相关补贴、激励措施等,支持企业雇佣。

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简历上则无需填写年龄、性别、婚育状况等与工作无关的信息。

虽然在就业供求关系紧张的当下,这些措施不一定能马上见效,但“35岁门槛”的破除,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推进,下大力气解决。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