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头条推荐 > 正文

试吃卡背后的骗局:当“免费”成为最昂贵的陷阱

一张设计精美的试吃卡,几行诱人的宣传语,再加上一个看似普通的二维码——就是这样简单的道具,却在全国各地编织出一张针对普通百姓的诈骗网络。当央视曝光这一新型骗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犯罪分子的伎俩,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

一、骗局设计的“精准营销”思维

这类试吃卡骗局最令人心惊的,是其对目标人群心理的精准把握。卡片上承诺的鸡蛋、牛奶、大米、食用油等,都是中老年人最关注的日常消费品。诈骗分子深谙“刚需营销”之道,用最朴实的生活必需品作为诱饵,轻易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7天免费试用”的话术设计。这既迎合了人们对“试用期”这一商业惯例的信任,又通过时间跨度的设定营造出活动的真实性。而“专人免费配送”的承诺,则进一步消解了人们对于外出受骗的警惕。

从商业视角看,这套骗局堪称一场扭曲的“精准营销”:目标客群明确(注重实惠的中老年群体),产品设计精准(日常生活必需品),转化路径清晰(扫码-沟通-获取信息)。可惜,这种“商业智慧”用错了地方。

试吃卡背后的骗局:当“免费”成为最昂贵的陷阱

二、个人信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资产

在此类骗局中,诈骗分子的首要目标往往是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这些看似基础的信息,在数据黑市中却具有不菲的价值。据相关统计,一条完整的个人信息在黑市上可卖到数元至数十元不等。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