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商业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理财产品收益“注水”?业界呼吁规范业绩展示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张玲

近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注水”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不少投资者反映,购买机构宣传的所谓高收益产品后,实际收益与宣传收益差距过大。

业内人士表示,多重因素导致这类问题频发,后续除了要规范业绩展示外,投资者也应对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建立更专业和理性的认识。

多因素致理财产品收益“注水”

为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部分理财机构将某些表现较好的区间收益率置于App页面的显眼位置,而表现较差的区间业绩则被放置在角落,投资者购买了所谓“高业绩”产品后往往觉得被“背刺”。此外,部分银行会通过多种手段拉高短期收益率以利于“打榜”。

以某家股份行为例,该行理财产品页面推荐产品均展示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最高的达7.01%。该行代销的一款产品成立于2024年9月,宣传页面展示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3.149%,业绩比较基准为2.22%至2.52%,而查看页面下方的历史数据发现,其近6个月、近3个月、近1个月年化收益分别为1.89%、1.53%、2.11%,均未达到其业绩比较基准的下限。

在华宝证券创新研究部副总经理蔡梦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三:一是部分理财公司仍未摆脱规模导向,在考核机制与市场竞争压力下,倾向于通过打造业绩“亮眼”的产品吸引资金。

二是负债端风险偏好与净值化管理的现实矛盾。理财客户普遍由储蓄客户转化而来,对净值波动较为敏感,期望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这一需求特征对理财公司的信息披露与预期引导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三是低利率环境下收益增厚能力面临现实瓶颈。在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系统性下行的背景下,部分公司多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应对收益压力时,可能倾向于采用技术性手段对收益进行“调节”。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